邛崃夹关 关在山边 水出其间(上)
姚蕾 文/图
千年驿站 陆游的诗句诸葛亮的段子
夹关古镇是邛崃三大古镇之一,有民谣曰:“一平二固三夹关”。史书记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蜀以后,夹门关成为军事要地,至迟在南宋初具规模。南宋大诗人陆游任职临邛通判兼天台山崇道观主管时,曾多次过往夹关。《临邛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城西南八十里处夹门镇关,在山边,水出其间,此即陆游《老学庵笔记》所称临邛夹门镇是也。”陆游还写道:“临邛夹门镇山险处,得瓦棺长7尺,厚约2寸,与今木棺相同,但盖底相反,骨犹不坏。棺外置瓦器,皆极淳古,时靖康丙午岁也(距今近900年),李知几及见之。”这段短短文字是古陶瓷史上珍贵的文字材料,也是邛窑在历史上最早的记载。从夹门镇关于瓦棺的记载中,可窥见盛唐时期邛窑生产规模的宏大和陶瓷经济的繁华,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夹关历史的久远和当年的繁华。陆游对古镇作出了巨大贡献,论“形象代言人”除了司马相如,非他莫属,更留下了“烟雨千峰拥髻鬟”的美句。
而民间段子比史书好看。话说三国时期,夹关故地为夷人所据。在邛崃水草掩映的南河里,一条铁牛为界将蜀国与外界划断。夷人经常过河越界,官民不堪其扰。诸葛亮气得肺都差点炸了,用计3次捉住夷人,并都以礼释放。夷人头目倒还识相,提出一箭之路了断江湖恩怨。好个诸葛亮站在铁牛背上,弯弓搭箭,“飕”的一声射出一箭,这一箭沿着邛崃山脉,向西飞了上百公里直抵打箭炉(康定)。从此,夷人退到打箭炉,夹关也就归蜀国了。当然这与《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版本有点出入,故事中诸葛亮不但会法术还武功高强,神了!
夹关,集川南古蜀道康藏门户、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驿站等美誉于一身。古镇结构简单,不像其他古镇街道错综复杂,纵横交错。“两街并立,一水中流”,以河为界,南岸街为新街、北岸街为旧街,中间为始于天台山的白沫江,江上相互平行三座古石桥相连,山环水复的自然风光,残留下来的明清建筑,二水环抱的先天条件,使古镇处处可见形如江南的小桥流水,形成沫江如带、三桥横韵奇特景致。
茶马古道 司马相如主持修建
诸葛亮箭之所及的打箭炉(康定)曾经是“茶马市易”的重要驿站。唐代,川、滇、藏等地兴盛的茶马互市在这条二千多公里道路上传奇不断。夹关古镇龚店村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道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它是汉唐时代自成都经临邛、雅安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当地人俗称为剑南道或马道子。那些牵着马匹、骡子的山民、商人载着茶叶、毛皮、药材、盐、器皿……在蜿蜒的古道上摇响铃铛,摇曳着背影,是远方也是故乡。
邛崃人自豪的茶马古道是西南出四川盆地的第一站,古称“天府南来第一州”、“临邛道”。境内茶马古道主要途经地,南线临邛、孔明、平乐、临济、夹关、太和;西线临邛、马湖、水口、油榨、高河等。前几年,邛崃人沿着这条路重走古道,游的是路,寻的是历史,物是人非,路犹在。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也好,商人也罢,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满满的乡愁铺在茶马古道上。
而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驿道在古镇龚店村2组。从长生桥开始往上,一直延伸到小鼓儿山顶,掩映在茂盛的茶树林盘之间,时断时续,其中有两段约1公里长基本完好。驿道宽3米不等,呈鱼脊背形,中央用石板铺成一条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鹅卵石铺成路面,基本轮廓与秦汉时代的甬道相同,追溯其历史,最早的雏形是秦始皇时期,即公元前246年。而今路面、路基基本完整,历经沧桑岁月洗礼,依然坚固如初。当地政府在挖掘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上煞费苦心,周边有步行绿道相连,同时整修了古驿道,曾经光滑、染有青苔、泛着历史光芒的鹅卵石粉饰了水泥,部分路段添补了条石,行走其间给游客安全的同时似乎也丢了古道的魂。在古遗址保护与修葺上,二者真的难以两全,算是小遗憾。马蹄声渐远,唯有远方的遐想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眼前漫山遍野的茶林还会沿着这条古道、这条丝绸之路,借助新时代的关键词通江达海吗?
在古镇上,茶马古道的走向并非小古儿山景区这段,途经四个村,起点拴马村3组石路岗、龙洞沟——龚店村3组、1组——临江社区南岸街、半边街——二龙村麻柳树条、观音崖,全长近万米。白沫江边南岸街的茶马古道更是见证了当年交易的繁华:曾经的码头每天都有二三十只木船和竹筏靠岸停泊,一两百头骡马从这里出发、歇脚,通往康藏、云南、印度或邛崃、成都。粮油、盐茶、瓷器、日用百货……从水路源源运来,再由码头经茶马古道通向远方。站在夹关大桥上俯瞰沿河两岸以及河中船只往来,而今烟雨蒙蒙白沫江面是否还记得昔日的你我。
茶马古道最初叫五尺道,最窄处不少于五尺宽,按照现在的算法宽约1.6米至2米,两马并辔而行是不可能的,错车的机会也应该不多。古道始建于秦朝,从蜀南(今四川宜宾)到滇池,是连接内地与云南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而修建。秦汉之际,五尺道商旅络绎不绝,不分白天黑夜,人马声,声声不绝,巴蜀因此而富足。从成都出发东可通越南、西可达缅甸,远至印度、阿富汗,这便是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今天在邛崃、夹关又称为“南丝路驿站”。
夹门关段的五尺道由何人主持修建?根据《司马相如列传》等记载,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带着从“蜀郡多地”和广汉征集来的青壮年士兵数万人开启了影响深远的“五尺道”修建工程。后来考古发现有碑文记“出将,入相”。十多年前,夹门关的王文才、邓大忠、杨开忠等几位老人,为考察收集夹门关的文化,专门包车去芦山县看保存完好的“高氏家族”碑。通碑记载:“汉司马修公筑青龙关,夹门关高沟人应征修五尺道,征西南蛮夷。筑青龙关时不慎受伤,留下鱼戏河,同当地夷羌女结婚生子,成就千年高氏大族……”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故事家喻户晓,不知道这条自己修建的古驿道在传奇大戏中是否派上了用场。
一江中流 三桥并立 房列两岸
“白沫江水弯弯流,大桥小桥立上头”是夹关最有风韵的图景。这些桥上,走过达官贵人,走过淑女农夫,走过牛羊,走过顽童,走过你我……曾经是电影《红颜》的外景地。
很多文字喜欢描写雨中的夹关古镇,其实古镇最大的亮点当数“一江中流,三桥并立,房列两岸”的风景。逢场赶集时,桥上人影来往,桥下人影晃动,三座桥上演三座桥的故事,还有两岸穿梭的人流,好一派兴旺的集镇,久久为功,久而不衰。《邛崃县志》曾提到夹关当时“市肆列两岸,中流白沫江货船不少,水面宽二十余丈,两岸市口约二里长,中间有踏水二桥交通两岸,近又新建桥楼一座于下场,分别人物,疏通往来,诚雄镇也。”
驾车进入古镇可通过夹关大桥,夹关大桥原名万福桥,取万福攸同之意。大桥处于古镇下游,奔腾的白沫江水与古驿道并驾而行,沿着临邛方向而行,各自寻找归宿和远方。而今的夹关大桥效仿我国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设计而成,中有两大拱,大拱套小拱,靠中有6个小拱,大拱靠坡岸两端各有4个小拱,石材采自当地的红砂石,远看红粉装饰般耀眼,坚毅中平添了一份妩媚。历史上桥系石木结构,桥面由方木墩铺成,桥面房屋木架,青瓦盖顶,雕梁画栋,极为壮美。桥面分隔为三部分,中间行人,两边白天有商贩摆摊,权作交易场所。后因水患重修,而保存完好的桥两头的坡岸成为上百年历史的古迹。1909年开建,耗时11年,实为罕见。“岸阔二十二丈,为洞有七,高二丈,宽一丈,上建桥楼二十三间,综费一万余金,其中困难莫可言状。”为何建造此桥?县志中称:旧置石桥二,皆矮小,夏秋溪流暴涨,溺者恒众。当然建造此桥得力于当地仁人志士化缘而建。
最让后人自豪的是盖桥桥上修建双檐桥楼15间,主楼脊高5米,桥楼正中高出一阁楼成一楼亭,亭中塑杨应选石刻像。杨应选是清代画家还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清楚,为何塑一名画家的像在此正襟危坐,端视前方?阁楼横曰“江楼千古”与成都望江楼名联“江流千古,江楼千古”为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解。15间桥楼每对长柱均挂木刻楹联,额挂横匾。古镇退休老师郑继洲老人说,1948年5月,夹关大桥上的桥楼子被大水冲走时,自己刚好8岁。老人清晰记得,当年桥楼子上的对联长哟,脱口而出,背了近一分钟。我无法记下,老人后来给了一份资料,让我慢慢看。一查资料,这首赞颂夹关的对联是清代著名诗人李阳生在万福桥北岸所写,好长好长。上联:安步自江上行来,喜春日踏春,夏风祛暑,秋宵对月,冬岭探梅,肘后背行囊,拦旁排酒具,游目骋怀,漫道此间无乐地?下联:举目向楼头望去,看群峰拱鼻,双虹卧波,两街并立,一水中流,门前植垂柳,桥下数归舟,山光狼影,庸知是处即秦淮。文字不涩,易懂,带入的场景也很美。
新闻推荐
居民自编自导自演 讲述社区治理故事 “在邛崃爱社区·讲述身边故事”决赛昨日举行
本报讯(黄月记者赵荣昌实习记者祝箫)小品、情景剧、快板、朗诵……精彩纷呈的节目轮番上演,多种表演形式将邛崃城乡社区治理...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