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盏古灯光照生活智慧

四川日报 2018-07-20 07:13 大字

姚宇林收藏的国外信号灯。受访者供图

“气死风”“省油灯”“灭蚊灯”“绣娘灯”……

□唐子晴本报记者吴梦琳

7月17日,在成都九里堤附近,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馆长姚宇林刚刚结束一场亲子教育活动,又要为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大学生的暑期调研筹备讲解。这个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摆放着他30多年来收藏的来自中国以及欧洲、美国等地的1000多件不同年代的灯具。这些灯具,呈现出时代的变迁,也展现着不同时期的生活智慧。

除了照明古灯还有多种功能

走进博物馆,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灯具,造型千奇百怪,引人驻足。

年过花甲的姚宇林,痴迷于藏灯,其实是源于参军后回家探亲,家中角落里的一盏土油灯,唤起了他的儿时记忆,也成为他的第一个收藏。姚宇林意识到,灯除了基本的照明,其实还具有其他意义。就这样,开启了他的慢慢寻灯路。

利用工作间隙,姚宇林跑遍了全国多个地方,古灯越来越多。如今他的收藏中,光是从材质分类,就包括石头、陶瓷、玉质、金、银、铜、铁、锡、竹、木、水晶、琉璃、娟纱等数十种类别。从形式上来看,有座放的,有吊挂的,还有一些盏座分离。

其中一盏外观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灯,却是古代的“灭蚊灯”。姚宇林介绍,在灯的侧面和上面都有缺口,灯芯点燃后,内部空气压力产生变化,侧面缺口附近的蚊虫就会被热流“吸”入灯中。“如今的一些气流吸蚊灯,其实也正是使用了这个原理。”同样,诞生于成都邛崃邛窑的省油灯,其冷却原理至今还在广泛应用。

中国古代制灯工艺十分发达,充分体现了生活智慧。“你看这个灯,民间叫它‘气死风\’,因为它的灯身遍布竹编工艺形成的镂空,把吹来的一大股风给分解了,于是灯火不会轻易被吹灭,老百姓就给它起了这个名。”姚宇林说。

而一个坐在石头上的女性陶瓷人物造型灯,人物面容精致,服饰艳丽。“这个灯我给它起名叫‘绣娘灯\’。你看她左手拿着丝帕,右手做捻线状,制作精细到就像真的有线在她手中引过一样。”姚宇林认为,这个灯就具有艺术装饰的作用,当时应该是摆放在女子闺房中的。

在展厅中央,有一组十二生肖古灯格外吸睛。“刚开始时,我偶然收集了一盏兔灯,后来又有马、羊、虎等动物造型的古灯。我一想,干脆收齐一套十二生肖的古灯吧。”为了完成这个梦想,姚宇林耗费了十余年时间,直到前两年最后收藏到一盏蛇灯,十二生肖才算收齐。

在他的收藏中,还有一些来自外国的灯,包括德国的马灯、苏联战场上的照明灯、比利时的男孩造型点灯,还有一盏来自美国的工艺艺术电灯,上面的绘画则采用了中国绘画元素,上绘一男一女手指太阳,应为寓意指日高升。

一灯一故事古灯记录历史变迁

“千朝俎豆光照古今文明路,万家灯光映影中外人间情。”挂在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门口的一副对联,由成都文化名人流沙河为他专门写的,正寓意了这些古灯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当时,流沙河来参观,唤起了他不少儿时记忆,一边参观一边回忆,还忍不住感叹‘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

姚宇林的藏品中,按照“灯”历史沿革进行了分类,从最初简单的石器取火,到后来简单的蜡烛,到后来的油灯,再到近代的电灯,记录了“灯”这种形式的发展变化。一灯一故事,姚宇林说,古灯是古代社会和历史的一种缩影和记录,人文典故、世态民情等,都有在灯影中寻觅,灯的造型、绘图等,也正能反映当时的婚丧嫁娶、科研仕第、祈福贺寿等。姚宇林平日里,爱在朋友圈中为自己的收藏写诗配文,在一盏普通石器造型灯下,他这样配文:“穷苦百姓夜照明,就地取材亲做成。劳动人民多智慧,皇帝见了也动情。”

2013年,在外界支持下,姚宇林的古灯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也成为成都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还有来自西安、北京等地的文化学者专门来这里,参观研究。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也成为博物馆的顾问。

新闻推荐

品牌战略引领人才发展 助推“精美邛崃”高质量发展

“天路飘香黑边茶,古道重镇吐新芽。彩陶盛满文君酒,相如辞赋雁平沙。醉美邛崃回澜塔,南河泼墨山水画。凤凰崃栖天台秀,蓉漂人...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