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次出土汉代银质子母印

天府早报 2018-06-28 03:26 大字

此次发掘的“皇坟”还出土完整画像砖15块,再现汉代生活场景

画像砖

“皇坟”点M9出土银质麒麟钮套印

﹃皇坟﹄点M9出土银质子母印

樊哙村汉墓群“皇坟”点航拍图

■天府早报记者 段祯

近一年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邛崃市泉水镇樊哙村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四处古墓群相邻分布,当地分别称高山墩、古坟园一号点、古坟园二号点及皇坟。记者6月27日获悉,考古人员在“皇坟”发现银质印章套印一副(又称子母印),这枚出土银质套印母印为麒麟钮,子印所刻“子仲”,进一步佐证了该印极可能为汉定敷侯刘越私印。考古人员表示,汉代出土套印较少,此次则是四川首次发现汉代银质子母印。

发掘﹃皇坟﹄

出土画像砖15块,再现汉代生活场景

邛崃泉水、羊安一带存大量汉代封土包,部分墓群自西汉早延续至东汉晚期,且出土过铜车马、铜席镇、“大官”铭文漆盘等珍贵文物。2017年6月初,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邛崃市文物管理局,对邛崃樊哙村的古墓群进行考古勘探,共确定古墓群四处,清理古墓葬近30座、窑址4座。

此次发掘现场负责人龚扬民介绍,“各墓群原为浅丘台地,大约在西汉中期,因古人丧葬活动,在其上形成土坑墓。西汉晚期,古人在台地边缘区域修建窑址,烧窑活动形成不连续的西汉晚期文化层。至新莽时期,古人在当时的地表营建部分砖室墓。至东汉中晚期,古人先用青膏泥将地表大致垫平形成基础层,并在其上夯筑近方形台地,在台地上营建高规格砖室墓,并在下葬后封土。”

此次发掘的“皇坟”,考古人员判断这是一个家族的墓葬群,10个墓葬可推测出时间早晚,且经过统一的布局规划。其中,“皇坟”汉墓群M5为画像砖墓,墓室两侧壁下部出土完整画像砖15块,“画像题材包括车马出行、宴饮、收获、盐井、楼阁等,画像题材排列方式可反映东汉时期宇宙观及生死观”,龚扬民说,“画像内容直接反映汉代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是研究汉代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的宝贵考古材料。”

银质印章

主人身份高贵,为汉定敷侯刘越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在“皇坟”汉墓群M9发现了银质印章套印一副(又称子母印),所谓子母印,“母印”刻名,“子印”刻字。本次考古项目领队刘雨茂介绍,汉代出土套印较少,上海福泉山M5出土虎钮铜套印1副、洛阳西郊3091号汉墓出土狮钮铜套印1副,皆为私印。而本次出土的这枚子母印,母印为麒麟钮,高约3厘米,麒麟立姿,昂首张嘴,胡须垂胸,肩生双翼。印面略呈方形,边长约2厘米,周边带框栏,内阴刻缪篆“刘越”二字。子印拱形钮略残,高约1.5厘米,印面略呈方形,边长约1厘米,阴刻缪篆“子仲”二字。考古人员推测,此次出土的子母印同样为私印,印主人是谁呢?“名刘越,字子仲。”

刘雨茂表示,汉代出土私印较多,材质和钮制丰富,然而能使用昂贵材质的私印,印主人身份一般较高。《汉旧仪》载汉代官印制度道:“诸侯王印,黄金橐驼钮,文曰玺,赤地绶。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大将军、黄金银龟钮,文曰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黄金印橐驼钮,文曰章。御史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钮,文曰印章。两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刘雨茂说,“可见用银质官印匹配的是二千石以上身份的王侯或官员,私印与官印制度虽不能完全等同,亦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器物丰富

文物200余件(套)充实天府文化内涵

刘越在《汉书·王子侯表》中有相关记载,其为齐孝王次子,武帝元朔四年与其他六兄弟同时封侯,该支嗣爵者有思侯德、宪侯福、共侯汤、定侯乘,王莽篡位后绝。皇坟M9出土银质套印母印为麒麟钮,可见墓主人身份较高,而子印所刻“子仲”可进一步佐证该印极可能为汉定敷侯刘越私印。刘雨茂说,“汉代所取名字经常因兄弟排行而定,M9印主人刘越字子仲,可能因其为家中次子,这恰与西汉定敷侯刘越为齐孝王次子相符。因此,可初步判断,皇坟M9出土银质麒麟钮套印为西汉定敷侯刘越私印。”

至于为何西汉武帝时期的定敷侯私印会出土于四川邛崃?考古人员认为这其中也有多种可能,“可能因为刘越为该支第一代侯,其私印代代相传,王莽篡位后该支避祸迁徙于富足的临邛郡,该印于东汉中晚期随葬于其后代墓葬中。因该墓群墓主人为汉刘氏皇家血脉,当地人称其为‘皇坟\’也基本符合事实。”刘雨茂表示,四川地区很多大型墓葬的随葬器物,都包含外来文化因素,这恰恰反映出巴蜀文化的兼容与包容。

邛崃泉水镇樊哙村汉墓群的科学发掘,对四川地区汉墓序列的建立和完善、丧葬习俗的深入研究、文化因素融合与变迁的综合考察等方面皆具重要意义。“墓地出土文物200余件(套),是研究古代四川地区经济、技术及丧葬制度的宝贵材料,进一步丰富了邛崃地区馆藏文物、增加邛崃文化积淀、充实天府文化内涵。”

探究

“樊哙村”或与樊哙后人

迁居至此传说有关

“樊哙村”的名字因村中一处立有樊哙墓而世代沿用。许多年前,墓旁还伴有一座樊哙庙。村里人传说,曾经有樊哙后人迁居至此,为纪念樊哙所筑坟冢,但目前还并未有印证该传说的相关考古资料。“子母印”等高规格陪葬品的出土,加之2009年对羊安镇一处高等级墓葬的发掘,专家猜测,村民中关于樊哙后人曾迁居至此的传说也许不是空穴来风。

新闻点击

出土四川地区

罕见汉代窑址

惊喜连续不断。在樊哙村高山墩南端,考古人员发现了4座汉代窑址,也在四川地区极为罕见,为今人认识和研究汉代制陶业打开了一扇窗口。

这片窑址位于樊哙村高山墩南端。经考古人员清理发掘,发现窑址虽然顶部已不存,但窑室、火膛和工作坑的格局却依然保存完整。窑壁之上,当年的烧结面厚达8至15厘米。墓室底部为半圆形,残高约25厘米。火膛与窑室相通,工作坑也为椭圆形。此外,窑址内的包含物还有红色土块、黑色碳屑及少量精美的绳纹瓦。考古人员根据窑址结构及包含物判断,其中三座时代为西汉晚期,一座时代为东汉中期。

在邛崃,从南北朝到宋末的邛窑遗址,是西南地区最早、最大的青瓷窑场之一,以著名的“省油灯”闻名四川。如今在同一片土地上发现了汉代窑址,二者有无关系呢?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龚扬民说,汉代窑址烧造的是陶,邛窑主要烧造瓷,但二者应该有一定的渊源传承关系,而邛崃发现汉代窑址,也说明在冶铁等之外,这里的手工业也颇为发达。

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新闻推荐

保留文化脉络 打造文化地标

今年,成都市发布《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从政策、土地、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大力支持文创产业发展...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