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秘史 之萧楷成

成都晚报 2018-05-17 07:16 大字

杨虎 著

连载42

一个人要有所成,艺与德不可缺一。梨园行尤其如此。

千百年来,伶人们奉唐明皇为祖师爷,却忘了这位皇上是兴起玩票,伶人们对他而言,不过是“倡优蓄之”而已。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梨园行渐渐形成了极具行业特点的江湖气息,那就是:成“角”你就是个王;没成“角”,一辈子就只能跑龙套,吃别人的残羹剩水!

江湖气息既能成人,更能毁人。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像萧楷成这样少年成名、青年被毁的童星在川剧界大有人在。与萧楷成同时代的“资阳河派”花旦谢海潮就因演唱《沉香亭》技艺超群,遭同行邓秀芝嫉妒,朝她杯中撒药,就此哑了嗓子……

萧楷成是幸运的,在其川剧生涯关键的时刻,他先是得到了名师刘育三指点,从“娃娃生”改习小生;再以《十美图》钻箱箱轰动全川,一跃成“角”;再因川剧班子“三庆会”的成立,而与川剧界素有“康圣人”“戏圣”之称的名演员康子林风云际会,莫逆相交,写就了自己德艺双修的人生传奇。

康子林是四川邛崃市人,擅演吕蒙正,在川剧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因其悲壮的死亡以身殉戏,哀恸全川。

川剧雏形最早见于《三国志·许慈传》所载:刘备“使倡家假为二子(许慈、胡潜)之容”表演二人不和而有碍国家的事实。至唐,成都出现“杂剧”之称,且有“五人为火”的戏班,有“蜀戏冠天下”之誉。明代,出现“川戏”“川调”,状元杨升庵作杂剧、散曲多种(1983年,作家汪曾祺过新都,为杨升庵多舛的命运写了两句诗: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

民国伊始,以三庆会为代表的戏班,首次将四川戏曲的五种声腔(昆、高、胡、弹、灯)汇于一班,川剧趋于定型。三庆会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新气象密切相关:辛亥起,大清亡,民国立。在进步思想影响下,以康子林等为骨干的“川西派”川剧艺人倡议建立一个不受班主剥削支配而由艺人自己经营的班子。据《崇庆县志》记载,萧楷成当时和康子林齐名,出于一种微妙的心理,不愿和康子林同班。他说:“一个老鸹守个摊,一笼不藏二虎。”后经艺人们劝说,他才和康子林等创办三庆会。

三庆会的成立,为川剧的发展带来了改良的崭新气象。他们首创了固定的分帐制,不论名演员、龙套或场面音乐人员,一律按成分帐。逢演出淡季,名演员自动减薪,以保证“下四角”(龙套、马衣、彩女、朝臣)的最低生活。

然而这种有戏大家唱、有饭大家吃的局面却让一些名艺人颇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吃了亏,于是纷纷退出,另组班子永遇乐,用高价拉走了三庆会不少演员,萧楷成亦在其中。然而康子林在这一时刻显示出了自己高尚的艺德,他不但继续留在三庆会,还特意去永遇乐演了三天义务戏。这让萧楷成深受感动,重返三庆会,就此与康子林惺惺相惜,成为莫逆之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江湖气息浓厚的梨园行,与康子林这样人品高尚者的友情迅速提升了萧楷成的精神格局,使他从所谓“名角”的狭小天地里挣脱出来,向大师之路迈开了步子。

大师之路,以德为先。康子林提倡三德:口德(不讲污言秽语),品德(尊师爱徒、主角与配角一律平等),戏德(演出严肃认真、不耍噱头)。一次,萧楷成演《吊翠》。戏毕,康子林对他说:“在演调情方面,只能点缀一下,不能表演过火。虽然观众在发笑,不一定全是笑你演得好,其实有时是笑你做得丑。”萧楷成闻言警醒,从此洁身自好。

大师之路,以艺为尊。康子林噪音清脆,吐字清楚,行腔委婉,韵味隽永,演戏特别讲究情理,以刻划人物性格见长。在《评雪辨踪》中他饰演吕蒙正,从人物内心出发,着重刻划其冷、窘、酸的形态,博得了“活蒙正”的美誉。与康子林相处的日子里,萧楷成虚心向他学习,将不少康派精华融汇于自己的演技中。

大师之路,以情操为贵。由于自小辍学,萧楷成自知学识、修养不够。重返三庆会后,他坚持自学文化,常向当时的川内名文化人如赵熙、尹昌龄等请教,上演他们的剧本。并与画家张大千、书法家杜柴扉等交往,学习书画,陶冶情操,酝酿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之质。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1946年冬,萧楷成四肢瘫痪,不得不息影舞台。

新闻推荐

藉藉无名 一醒惊天下邛窑 中国彩绘瓷发源地

瓷塑乌龟。省油灯。三彩小碗。彩绘盆。彩绘壶。瓷塑人物。三彩香炉。邛窑,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器物有各种盘、碗、...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