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丝之路的古老驿镇“新时代之蜀我传奇”

华西都市报 2018-04-21 04:09 大字

“新时代之蜀我传奇”

洪雅县高庙镇油亮的青石板路。

清溪镇北城门是南丝之路商旅出入地。

汉阳镇平羌三峡礁石上船蒿戳出的洞孔。

临邛古城被称为“千年集镇”。

雅安,马帮歇脚地遗址。

历史光影中的南丝之路②

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是由沙漠之舟——骆驼开拓的,那么南方丝绸之路则是由山地之舟——马帮开通的。

千百年来,茫茫崎岖山道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马帮跋涉者,既是辛劳的运输者也是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四川历史上,南丝之路来来往往的商旅马帮,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古道“走”出了许多交易市场,这些交易市场像珠子般被古道串联起来,形成了著名的驿站乃至集镇。

邛崃临邛:“永不散场的集市”

每次来到邛崃的临邛古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就仿佛被什么东西牵扯着,被带入一条深邃的时光隧道,脑子里也总是构想出一幅旧时客商流连、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盛景象。

临邛古城有一条大北街,称为“一个永不散场的老集市”,曾是南丝之路的必经之道,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酒肆、茶馆众多,清代时,这里已修成宽约3米的大街,与临近的“小北街”相得益彰。今天,整条大街之上,古城楼、民俗馆、老茶馆、古祠堂、临邛戏院、临邛古玩市场等文化遗址和特色民居院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代南丝之路的氛围十分明显。

“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这是临邛古城上的一副对联,说明了临邛在南丝之路上的重要地位。邛崃地方志介绍,两千多年来,临邛古城商贸活动十分兴盛。邛崃先民以聪明才智开采利用天然气煮盐,先进的铁器,精美的丝绸沿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空前繁荣的经济使邛崃富甲一方、闻名遐迩,演绎了西汉大学家司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的浪漫爱情故事。而文君之父卓王孙,不仅拥有盐厂、铁厂,而且还组建了通商马队,东去成都、长安,西达康藏,南下滇缅。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经此南征,成就抚定西南之功业;临邛籍著名兵器专家蒲元“性多巧思”,所制钢刀“削铁如泥”,这种钢刀后来也传到了印度。宋代诗人陆游、画家文同,明代文学家杨慎等先后留迹临邛,为后人留下几多雅词华章。

临邛有个萧马店,是个“老字号”客栈,因有专为客商代为养马的大马圈而得名。而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五显庙,因庙内有五尊铁铸神像而得名,为清初江南移民所建,功能上有护佑丝路商旅的意味。很多商旅马队把五显庙当做歇脚的一处客栈。

平乐:骑龙山上古驿道

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古渡口,平乐古镇的作用不容忽视。

位于邛崃市西南部的平乐古镇,距成都93公里,东接临邛、成都,西连雅安、康藏,水陆交通发达,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第一驿站,也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第一镇。

平乐镇骑龙山上,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古驿道遗址。当地人说,这条古道宽约1米,唤作临邛古道。我那次在骑龙山上登高远眺,顺着蜿蜒起伏的山脊,古道时隐时现,一段是鹅卵石,一段又换成了石板路,有的地方石板又压在了鹅卵石上。中央用平顶大鹅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鹅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显示出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地方志说,临邛道最早的修筑时间,当在秦汉时期,由鹅卵石铺成;宋元年间,当地百姓又在鹅卵石上加了一层石板。

今天的古道上已少见行人,偶尔能看到附近村庄的妇女,行色匆匆地从古道而过,消失于某条岔路口上。

当地文史资料介绍,公元前二世纪,司马相如即由这条“临邛古道”出使西南夷。它也是当时成都通往吐蕃、党项、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三国志》说,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从这里出发,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

平乐镇旧称“平落”,四周群山环绕,盛产慈竹,造纸业发达,早在宋代便是有名的“纸乡”,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有“成都草纸半平落”之说。旧时,心灵手巧的平乐女将女儿家的心思和心血,赋予在一件件精美的竹制品上。这里的竹编产品所选用的材料,多是邛崃山脉中生长两年的青慈竹,节距在2尺以上,无划伤斑痕,经选片、烤片、锯节、起薄、染色、定色几十道工序精细加工,做出来的竹制品工艺极高,在印度和西亚一带尤其闻名遐迩。

平乐旧时是著名产纸基地。银家大院的主人曾经是清朝有名的纸商,乾隆年间还在成都开设了“银福兴”纸庄。而清咸丰时花秋山茶商李洪楷生产的草纸,更是远销南洋、西亚。

雅安严道:带头大哥“马锅头”

雅安荥经县的严道古城遗址,是古南丝之路上的重镇。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多次对严道古城遗址周围墓葬进行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更是异彩纷呈。严道古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址周围发现的古墓葬群,基本包括了战国时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目前荥经县出土的巴蜀印章数量,几乎超过了巴蜀地区出土的巴蜀印章总和,这多少证明了荥经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贸易繁荣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各种物资进入“西南夷”和出口中亚、西亚、东南亚的发力地。

古代的荥经严道权力大得很,管辖着如今雅安市的全部和泸定、洪雅的一部分。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为奖励战功显赫的异母兄弟樗里疾,将严道赐与他,封其为严君。表面上是嘉奖其功,但主要是利用樗里疾勇猛无敌的威望镇守边关,发挥其非凡的智慧进一步开发西南资源,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

严道古城里的新添镇,是南丝之路一处有名的驿站,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都很繁荣,这个驿站的建筑建落依然完好,上百户人家的青瓦屋顶紧紧相连,登高俯瞰蔚为壮观。

新添镇一位姓周的老人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他的曾祖父在清咸丰时期,就是严道一带著名的马帮,在过去南方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的货物主要是丝绸、蜀布、邛竹杖、盐、香料、宝石、象牙、琉璃、铜矿、锡矿等,使用的货币则是出产于印度洋的一种海贝。这些价值不菲的东西,来来往往经过荥经,很少有过运输上的纰漏。

周大爷说,严道的马帮一直都是些传奇人物,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些牛人,马帮头领的“马锅头”更是决定一支马队生死命运的“带头大哥”。带头大哥不仅要懂四时节令、天气变化,要能辨别方位道路,通晓各民族语言,要会各种马帮所需的技能,诸如算账识货,开枪打仗,支帐做饭,砍柴生火,乃至医人医畜。他几乎无所不能。

清溪:“建昌道上小潼关”

汉源县清溪古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里,是古代川滇黔之间的一条通道,更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驿站。

在古代,清溪镇肩负着北拒藏夷,南抗彝蛮的重任,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重要的边关军事重镇。今天的清溪显然不再有这样的使命,古镇的居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老街上,几乎看不到商业的痕迹,除非是赶场天,你甚至找不到一家可以充饥的餐馆。镇上,许多门窗、墙壁、屋脊、撑拱上都分别装饰着浮雕、镂空雕、浅雕和立体圆雕等。雕刻的内容有吉祥如意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其雕刻雕塑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人物动物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从中可以看出,这条南丝之路驿道往昔的繁华。

一位叫李崇懋的居民说,往昔,成都的丝绸、邛崃的草纸、雅安的茶叶、乐山的盐巴,还有云南乃至南亚的珠宝玉器等,经常在这里汇聚中转。清溪于是有了“建昌道上小潼关”的美称。

以前的老街,也密密麻麻开着旅店。李崇懋高祖父曾经是开鸡毛小店的,后来贩茶发了财,于是修了个大店子,取名叫永发店,还发展成“连锁店”,在清溪城内一连开了四个店,除上永发店、下永发店外,最早的老店更名为“老永发官店”,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每天可以住上三四百人。客栈仓库,堆满了生丝、棉布、邛竹杖、象牙、琉璃、玉器、海贝等。

今天的清溪镇仍保存许多南丝之路的遗址。这些遗址上的旧土坯房,甬道废墟,断垣残壁,以及那天空中时断时续飘出的苍凉民歌……都在无声地向你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仿佛时光倒流,传递一种难以言说的沧桑感。

眉山汉阳:比肩簇桥的古老丝市

南方丝绸之路东、中、西三线从成都出发,第一段路程均要走沿岷江而下到宜宾转五尺道、步道、夜郎道,位处岷江中游的眉山、乐山成为必经之地。

青神县汉阳镇,自古是商业重镇,是蜀中经由水路通往乐山、重庆及江南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汉阳以岷江到乐山的最后一个大码头为根基,形成了上下船只货物贸易的一个商埠,它依托岷江水运,历史上舟船密集于码头,舟子、商贩及过往游客塞街断巷,生意兴隆,故自古素有“穷青神,富汉阳”之说。民国时期,汉阳丝市曾与成都簇桥丝市并列为川西南“两大丝市”,汉阳丝以其光泽鲜亮和亮度匀净而名声远播。

眉山文化学者邵永义经考证指出,青神县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氏的故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曾经与成都簇桥并列为四川两大生丝市场。乐山最著名的“嘉定大绸”,必须要汉阳丝才能织得出来。桑陌之间,最宜种的就是花生。桑树成行,花生成片,立体种植,套种间种,都是一幅画。

有趣的是,香飘四方的汉阳鸡早年是南丝之路上客商特别青睐的一道美食。汉阳鸡肉质细嫩,最宜白宰。井水柴火童子鸡,皮脆肉嫩,佐以芝麻、炒花生、精盐、白糖,入口化渣,一时传得很远。“民国时期,就有很多南丝之路上的客商喜欢把卤好的汉阳鸡带在路上,中途歇脚时拿出来吃,安逸得很。”邵永义说。

汉阳镇有一位叫陈燕的杆秤匠人,是当地古法制秤的第三代传人。杆秤制作工序繁杂,从木材选择、秤杆打磨、铜皮包焯、秤砣校秤、钻洞钉花等,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入微。陈家祖上做的杆秤远近有名,早年很多都用在对南来北往的丝绸、蜀布、盐巴、香料、宝石、象牙等货物的度量上,有的还传到缅甸、泰国和印度等国。

高庙:会馆里的商号客栈

高庙镇位于洪雅县西南,距县城56公里。自古以来是峨眉山、乐山大佛、瓦屋山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驿站。高庙镇在秦汉时为荥经严道县所辖。

高庙李姓初祖叫李清,是南宋时一个从湖北入川任职的将军。李清戎马一生,解甲后决定觅地归隐,带了一个姓张的伙夫和一个姓余的书僮,一路翻山越岭,天快黑时来到一处山坡,正要埋锅造饭,听得坡底山溪声传来,李清便唤书僮前往。不多时书僮回禀李清:此地山溪丰沛,鱼儿像柳叶一样多,且四周山石峥嵘,茂林修竹。李清决定不再寻求了,就在这荒山野岭安了家。后来,这个叫李清的人和当地的张家、余家,也是当地最早做丝绸生意的商家大户。一代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便有了这座高庙古镇。

高庙镇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更是南丝之路上客商云集的场镇和埠头。单从镇上尚存的江西会馆、五圣公戏楼即可见一斑。江西会馆,自然是清朝客居高庙的江西商人所建,五圣宫乃是由五省客商合建的会馆,另外还有万寿宫、禹王宫等,旧时都是南丝之路上的客栈,也是他们的祈福之地。

五圣宫附近,一位朱姓大爷和我聊得很欢。老人以前是镇小学的语文教师,他描述了旧时的繁盛景象:崇山峻岭中,哒哒的马蹄声和货船的号子声,撵着云雀儿回响在茂林修竹的河谷间。白天,街上的商号会馆随时人头攒动,各路商号船夫将大包小包的生丝、棉布等搬下船扛上岸,整整齐齐堆码在库房。买卖两方斜靠在柜台上,面带微笑看着掌柜的双手飞舞,在算盘上哗哗啦啦一阵拨算,犹如在欣赏木偶戏幕后演员那熟练的拉线、拔棍功夫,一袋烟时分不到就结算完毕。晚上,层层叠叠栉比鳞次的楼堂华屋灯火通明,红灯高挂,南腔北调的社戏在锣鼓声中热闹登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文/图

新闻推荐

150公里零关古道 串起两条茶马古道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蜀人司马相如奉使首通西南夷,“通零关(越西小相岭),桥孙水(安宁河孙水关),以通邛都(西昌东南)”。说司马相如从成都出发,向南过大渡河,开通零关道,在孙水河上架起桥梁,道路一直通...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