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丝路 成都最早的国际大通道

成都日报 2018-03-19 04:25 大字

博南道南津古渡

南方丝绸之路示意图

荥经汉代画像棺饮马图

灵关古道上的石牌坊

永远桥头的碑刻

水直 文 余茂智 图

优越的自然禀赋,无穷的物质和文化创造力,使成都无论在远至先秦还是近到今天,都是中国版图上一个耀眼的城市!

在古代,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开通,并成为古代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等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打通北方丝绸之路后,成都又是北丝路的主要商品的供给地。南北朝时期,战乱使北丝路河西走廊交通中断,以成都为起点,经川西北草原进入甘南、青海然后转入西域的“河南道”,成为新的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一直未曾中断。成都因之成为中国三大经济带的交汇点和交通、经济枢纽,由此推动了成都在先秦、汉和唐宋时期的三次崛起。

成都不仅在经济上与世界相通,在文化上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世界,茶文化、因文翁而起的文官制、三国文化、南音,第一张纸币“交子”……这些通过陆路、海路,传播到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可以说,虽然身处中国内陆腹地,但成都在历史长河中很多时候都是一个面向国际的开放城市。

进入新时代,成都在世界版图上再次崛起的步伐越来越快。瞄准确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成都又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成都,必将实现宏伟蓝图。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还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从成都起步,通往缅甸、阿富汗乃至地中海的古道,有灵关道与五尺道两条支线,灵关道从成都起步,经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进入云南,五尺道亦以成都为起点,经彭山、眉山、犍为、宜宾、盐津进入云南昭通、曲靖、昆明,两条古道大约在云南楚雄一带汇合后,称为博南道,经大理、保山、瑞丽蜿蜒走出国门。

因为这条古道,成都的蜀锦、蜀布、邛竹杖、枸酱、铁器行销遥远的大夏(今阿富汗)、掸国(今缅甸),乃至遥远的地中海流域;海外的海贝、象牙、琉璃也来到了西蜀大地;因为这条古道,成都早在汉代之前,就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都市,异域与成都平原在商贾不停歇的脚步中碰撞、迸发;因为这条古道,我们在灵关道、五尺道、永昌道上,无数次感受到古蜀文明强大的辐射力。

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称自己在大夏国见到了蜀布、邛竹杖,由此断定中国西南有一条通往域外的古道。当时,丝绸之路已经沟通着庞大的大汉王朝与西域诸国,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还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从成都起步,通往缅甸、阿富汗乃至地中海的古道,有灵关道与五尺道两条支线,灵关道从成都起步,经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进入云南,五尺道亦以成都为起点,经彭山、眉山、犍为、宜宾、盐津进入云南昭通、曲靖、昆明,两条古道大约在云南楚雄一带汇合后,称为博南道,经大理、保山、瑞丽蜿蜒走出国门。

灵关道 铁器、邛竹杖行销西南

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22年)的一个清晨,出使大夏国(今阿富汗)归来的博望侯张骞,在朝会上受到汉武帝召见,张骞侃侃而谈,讲述异域见闻,其中有一件令汉武帝颇为触动。据张骞所言,他曾在大夏国看到邛竹杖,当地人告诉他,这些邛竹杖是蜀地商贾在身毒国(今印度)贩卖,尔后辗转来到大夏的。

邛竹杖在异域的出现,激起了汉武帝开拓西南的热情,他先后派了四路使者,寻访魂牵梦绕的身毒国,却因昆明人等西南部落的阻挠,一直未能如愿,成为大汉帝国莫大的遗憾。张骞见到的邛竹杖,究竟是什么,竟能触动汉武帝,引发中国西南无尽的征伐与动荡?

张骞所言,是迄今关于邛竹杖的最早记载,不过,张骞并未描述邛竹杖的具体模样。到了唐代,张守节才在《史记正义》中补充说,“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寥寥数语,却点明了两个问题:其一,邛竹杖产地在邛都邛山;其二,邛竹杖优点在于“节高实中”,枝节较长,颇为结实,适合为杖。

今邛崃与荥经之间的大相岭,过去也称邛崃山,相传这里便是邛山。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邛崃山,一名邛笮山,山峻阻,凝冰夏结,冬则聚寒,产竹,高节而中实,所谓邛竹杖也。”

历史上的大相岭是联系蜀地与中亚、南亚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孔道,历来被行旅、马帮惊为天途。邛竹杖本是商贾、行旅登山、赶路时的手杖,商贾可能自己使用,带到异域后反而深受欢迎,从而大量贩运,成为与蜀布、枸酱齐名的特产了。如此说来,倒是“邛竹杖”促成了丝路的开通。

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第一站就是邛崃,邛崃古称临邛,距成都75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邛崃虽临近成都,史前的三星堆文明乃至开明王朝的痕迹却绝少有发现,一从成都迈入邛崃,便不啻于从先秦走进了汉代。

邛崃平乐古镇骑龙山上,有一条通往芦山、荥经的古道,宽约1米,唤作临邛古道。我们是在黄昏时来到临邛道的,顺着蜿蜒起伏的山脊,古道时隐时现,一段是鹅卵石,一段又换成了石板路,有的地方石板又压在了鹅卵石上。1986年,邛崃市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发现,临邛道最早的修筑时间,当在秦汉时期,由鹅卵石铺成;宋元年间,当地百姓又在鹅卵石上加了一层石板。我们脚下的,其实是两条重合的临邛古道。

2000多年前,临邛盛产一种“大如蒜子”的富铁矿,秦灭蜀后,六国豪强卓氏、陈氏迁入临邛,“即山鼓铸,贾于椎髻之民”,汉朝专门在此设立铁官,专管铸铁;临邛古人很早就学会以天然气煮盐,相传诸葛亮曾亲临临邛,考察火井,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火井沉荧于幽泉,飞焰高煽于天垂”的描述,将一个繁忙的场面以华章托盘而出。

骑龙山下曾发现一处汉代冶铁遗址,遍地是炉渣结块与弃掷的生铁,当地人唤做“铁屎坝”,仔细想来,这处冶铁遗址真是尽得临邛古道之利,铁器一当铸成,即可送上商道,远销西南。《史记》记载,卓王孙利用临邛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生产铁器,卖与西南“椎髻之民”,单家中仆人就有千人。富可敌国的故事,每个朝代都会发生,而我更愿意相信,财富神话的背后,西南“椎髻之民”正完成着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

卓王孙的乘龙快婿司马相如除写得一手汉赋外,还曾奉命出使西南夷,筑桥修路。翁婿俩一个卖铁,一个修路,功勋倒是一点不比通西域的张骞差,只不过司马相如在政治、经济上的成就,反而被他的文采掩盖了。

交通史显示,汉代栈道技术已臻成熟,《汉书》记载,当时巴蜀已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如同经脉一般,串联起了中原、蜀、滇,乃至更远的身毒、大夏。我们在地图上看到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曲线,事实上,这只是南丝路的动脉,它由一条条石板路、卵石路、栈道构成,它应该密如织网,支线繁多,渗透在西南每一寸土地上。

永昌道横断山脉中的国际大通道

灵关道、五尺道在祥云汇合后,经昆明、弥渡、大理、保山、腾冲南下西亚、南亚,因古道穿越永昌郡、跋涉博南山,也称为永昌道或博南道。横断山脉由于受喜马拉雅山影响,山脉扭曲,南北纵向排列,大河急流平行南下,形成滇西纵谷区。由于高山与河流的阻隔,永昌道自古为众多西南部族把持,其中,滇人占据滇池,昆明人以洱海为据点,哀牢人据哀牢山自立,其他部族亦是各自为营,他们无不继承着血腥与搏杀的传统,在南方丝绸之路上演了远古时期的一幕幕战争与和平。

自1954年始,昆明滇池畔的石寨山出土了成千上万只海贝,云贵高原并不产贝,这些海贝大多是印度洋流域特有的环纹海贝、虎斑海。在古代,海贝曾用作货币,甲骨文的“朋”字,最早指的就是一串海贝;1986年,三星堆青铜罍、尊中也发现了大量环纹海贝。神秘的三星堆一直散发着异域文明的气息,青铜雕像高鼻阔嘴,脸上戴着黄金面具,此前,金面具一直被认为是埃及法老的特权;中国商、周王朝权力的象征都是鼎、尊等重器,三星堆的工匠却造出了青铜大立人、群巫像等众多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像。

在国外史学家眼中,中国商周青铜器的最高成就,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而是青铜大立人,究其原因,雕像要求更娴熟的工艺,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远古时代的人文风貌,古巴比伦的青铜女神立像、高达176厘米的裸体戴冠祭师立人像便是其中的精品。三星堆古国湮没后,雕像技术被滇人继承下来,滇国工匠始终坚持写实的手法,将滇人的生活如实用青铜记录下来:播种、放牧、乐舞、狩猎甚至是男欢女爱。国外学者的评价,只是评价标准差异,古蜀人的创造力,却无疑给中国青铜文明注入一股鲜活的生命力,乃至一种用青铜记录历史的传统。

不少学者乐于将三星堆誉为异域文明的杰作,而在我看来,它是南方丝绸之路最早的受益者,或许早在远古,永昌道即已开通,古蜀人手中丝滑的蜀锦顺着丝路行销域外,异域商贾也带着成串的海贝来到中国,异域文明与古蜀文明就在商贾不停歇的脚步中碰撞、迸发。

2007年,越南冯原遗址出土了一些玉璋,在古代,玉璋是祭祀天地的礼器,这些玉璋的形制,与三星堆并无区别,冯原遗址也由此与瓯雒国联系起来。可以想象,安阳王的这支迁徙队伍,几乎囊括了古蜀文明的各个方面,有专司祭祀的巫师,有制造青铜器的工人,他们带来了古蜀文明最精华的部分,与其说是迁徙,还不如说是古蜀文明一次有去无回的巡礼。史学界通常把公元前316年看成古蜀国的终点,如果安阳王南迁到了越南,这段历史是否也该改写了呢?

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一群异域使者长途跋涉来到中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使者中应该有一些巫师或者魔术师。《后汉书》记载,掸国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者来到长安,觐见汉安帝,使者中有一些“幻人”,自称来自大秦,口中能吐大火,又将自己的头换成牛头、马头,其变幻莫测的表演令秉笔直书的史官一度无所适从。

掸国的位置,在今缅甸东北一带,大秦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罗马帝国,东汉年间,掸国、大秦与汉朝的往来已颇为频繁。汉武帝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建立了一代霸业,使者几次探寻通往身毒的道路,却皆为昆明人所杀,成为大汉王朝莫大遗憾,而这个梦想终于在子孙手中成为现实。这次使者到来之后,汉代民间出现了许多新鲜的杂技,诸如吐火、安息五案、跳丸等等,魔术师与杂技演员在中国成为一个新兴职业。南方丝绸之路不仅连通着成都与异域,同样也是汉朝沟通外邦的通道,并在中外交流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府与海的遥相呼应

吴亦铮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包括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但无论哪一条丝绸之路,都不能忽视成都在当中的地位。它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也是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更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通过蜀道陆路和长江水路,沟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三条丝路输送了大量丝绸产品及漆器、铜器、铁器等手工业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丝路重镇。

成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集,主要有两大方向,其一是向东通过长江水道进入长江中下游的宁波港等港口,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全世界。成都虽然四塞之地,但却并不闭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通过水路与长江中下游各地发生着广泛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有: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与浙江良渚古城、湖北石家河古城筑城方式相似。金沙遗址出土有良渚文化玉琮。三星堆遗址出土有与长江中下游相似的商式青铜罍、尊等。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四次从巴蜀沿水路出发,讨伐楚国。

从汉代以后,四川形成较为完善和稳定的长江航线,蜀商往返于成都和江陵之间,把蜀麻、蜀锦等各种货物贩运到荆州,再转运至江南,又把吴盐和各种海货贩运入川。而蜀锦及织造技术的大量输出,也促进和推动了江南织锦业的发展,宋锦、云锦因之逐步发展壮大。

其二是向南,从成都出发,经贵州、广西到广东的这条道路,被后世称其为“牂柯道”,它不仅是成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点,同时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牂柯道,来自成都平原的丝绸品及手工业制品源源不断输送到我国东南沿海,成都也实现了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

这条道路的发现其实颇有些无心插柳。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却意外地吃到了四川产的蜀枸酱。结合当地商人的描述,唐蒙判断,有一条商路从四川进入贵州,再从贵州进入广东。唐蒙将此事报告给了汉武帝,之后汉武帝派遣大军沿此路扫平南越,并建立海上丝绸之路。以合浦为起点,史称“徐闻、合浦南海道”。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可达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继北方丝绸之路之外,打通了另一条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交流通道。

河南道 沟通南北丝路

吴亦铮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时期,但从东汉末年开始,常年的战乱使得河西走廊中断,北方丝绸之路受阻,东西方交流暂时停滞。但商业的交流却不会因为地理交通的不便而完全停顿,商人们在常年的探索中,找到了一条绕过堵塞的河西走廊,对西域、柔然、欧洲通商的新通道,这条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河南道。而成都无疑是河南道上的重镇。

丝绸之路河南道是一条境内通道,它与其他通道组合,成为沟通中国与域外的国际通道。狭义的河南道指甘南迭部的卡坝至青海湖伏俟城一段的线路;广义的河南道则是从古益州(成都)经川北通过茂县、松潘至甘南的临潭、夏河,青海的同仁、贵德,抵达青海湖,西通敦煌和若羌,再由若羌的丝路南道向西通往欧洲;或往北经过高昌向东到达柔然;又或由西宁经过都兰,西北往大小柴旦,越过阿尔金山抵达敦煌。这条道路兴起于南北朝时期,衰落于唐代,在数百年中,丝绸之路河南道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承载着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任。

丝绸之路河南道不像北方丝绸之路那样有着相对固定的路线,它由西蜀分道、河南分道、柴达木分道和祁连山分道四条主要分道并行构建而成。每一条分道上又存在多条支道、间道和辅道,这些繁复如蛛网的道路,彼此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最终汇入北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中。

纵观河南道的走向,几乎每一条重要分道都会与成都发生交集。在河南道最为繁华的南北朝时期,成都一度成为南朝政权与西域通商的交通枢纽。据《梁书·河南王传》记载:“(吐谷浑)其地与益州邻,常通商贾,民慕其利,多往从之。”《宋书·刘粹传》记载:“远方商人多至蜀土,贷资或有直数百万者。”繁华的商业,让成都的地位快速提高,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汉代的武威和张掖,也为这里在唐代成为“扬一益二”的国际性大都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至今日,成都依然保留了一些与丝绸之路河南道相关的遗迹。都江堰市的鲤鱼沱,据考证就是南北朝时期成都对外贸易的船运码头。在那时通过岷江水路,成都市区产的蜀锦蜀绣等货物,就能够直接抵达这里,再沿着丝绸之路河南道向北走出国门,行销世界。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渐入高潮 公众投票数突破20万!

岳池县杨氏宗祠是当地的廉政教育基地。“寻找天府十大文化地标”网络投票活动第七天掀起高潮,比前一日猛增7万票。据活动组委会统计,截至3月7日18:00,网络投票量已达214128票,突破了20万大关...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