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些擦肩而过的善 拨动内心的柔软

成都晚报 2018-02-11 12:44 大字

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栏目,介绍了邛崃教师吴松一家三代扎根山区坚守教育的暖心故事。直到节目播出,吴松都深感意外,自家故事居然上了新闻联播。九眼桥社区张大宽大爷已是耄耋之年,他背不驼、耳不聋,说起自己藏了26年的私房钱陆续资助16名学生这事儿时,思路清晰中气十足。邻居们说大爷“驻颜有方”,其实哪有什么“驻颜有方”?这是忠于温暖的回馈。

2017年2月6日,一场名为“平凡之善——寻找身边的成都温度活动”在这座城市火热铺开。一年时间里,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主动而非防御性的、发乎于心而非礼貌社交式的“小事情”“小细节”,频频成为流量担当。一年后的今天,经活动挖掘报道,75个暖心故事构成了我们的“年度温暖记忆”。走在街巷,也许我们曾与这些暖心故事的主人公相遇,又与他们擦肩而过。丁酉年末,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您,那些擦肩而过却给予我们温暖、拨动我们内心柔软的平凡之善。”

他们,是这座城市里最平凡的人

75个暖心故事的主人公来自各行各业,有9人是公交司机、6人是医生、5人是交警,还有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冰粉店老板、奶茶店员工、理发师、社区志愿者,以及不愿留下任何信息的“热心市民李女士”“热心乘客关女士”等等。这些暖心故事的主人公,年龄最大的是86岁的“火巴耳朵”爷爷张大宽,年龄最小的是18岁的高三学生郭思旸和欧德豪。

以时间为序,2017年我们身边的暖心故事还有更多。2017年2月,马婆婆在地铁扶梯上摔倒,身旁的地铁员工边秋钰及时发现并按停电梯救人。因边秋钰“扶一把”而获救的马婆婆,执意手写两页纸的感谢信送到地铁站点;4月,武侯区小税巷6号院的刘道笠火了,她在自家院子里开起“奶奶厨房”,义务为小区空巢老人送饭。刘道笠的“不计成本”,打动了小税巷里的不少孃孃,她们自发成为志愿者,哪家老人有困难都会搭把手;7月,成都突降大雨,天府广场通往下沉广场的楼梯上,21岁的乔羽冲进雨中,为一名右腿残疾的乞讨老人撑伞并送其躲雨。乔羽的“雨中逆行”,让数百万网友动容,他们在网络上为乔羽点赞,用得最多的词是“正能量”……这些给予公众温暖与信赖的人,都是这座城市里最平凡的人。平凡之人,方可亲近;平凡之善,足以温暖人心。

温暖,是他们关于友善的表达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介绍了邛崃市天台山镇太和九年制学校教师吴松之前,他们一家三代已经扎根山区教育67年。节目开播前,吴松在朋友圈广告了一番,通知好朋友们“关注一下”。吴松说自己从没想过,新闻联播里会有自家的故事,除了不敢相信,言语中更多的还有喜悦。五天前,吴松曾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了一段文字,感谢前来采访的记者,“有您们的宣传,才让正能量得到更加充分地弘扬……感谢记者朋友们近一个月以来辛勤的耕耘,让静静的山村绽放了别样的美丽……”

48岁的曾令书开506路公交车有两年了,该条线路从人南立交至新希望大道。由于506路是501路的补充线路,所以发车班次较少,发车间隔较长,高峰时期难以保证整点、固定发车。为了不让乘客在公交站台“傻等”,刚学会使用微信的曾令书建立起了由乘客组成的“公益群”,每天晚上八九点,他会在微信群里发布第二天的发车时刻表。《人民日报》曾发出评论,为曾师傅的“微创新”点赞。曾师傅平日里话很少,有时出车忙,一天工作下来也说不上十句话。五天前,成都晚报记者问曾令书,“快一年了,您的微信群还活跃着吗?”曾师傅说了很多“还在做……一直都在做……天天都在发发车时刻表……肯定要坚持……”那天,不善言辞的曾师傅说了一长串短句。

吴松、曾令书,他们关于友善的表达,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广为传播,温暖了更多人。

成都晚报记者 白茹

新闻推荐

提前响应黄色预警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2月7日下午,市政府召开近期大气污染防治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近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后,市级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应急措施,8日零时至9日15时,全市应急预警工作多管齐下,各有侧重,坚决打好“蓝天...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