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7年坚持一件事:战斗在监区

四川法制报 2017-09-22 02:12 大字

李军常常教育服刑人员要多读书本报记者赵文文/图

“南河畔,今夜的月光,妖娆地照在巡监的路上,摇曳着值夜警官的身影……”夜深人静,忙碌了一天后,邛崃监狱民警李军合上笔记本,脑中有了创作的灵感。从满头黑发的青年到鬓衰霜头的中年,51岁的李军27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即使患癌,他也只坚持做这一件事:坚守监区,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毕业第一志愿去农场

李军是邛崃监狱八监区的一名普通民警。1990年,李军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全班80人,他是第一个自愿到青海西部监狱农场工作的毕业生。因为从小对警服的热爱,他觉得即便是去边远地区当一名监狱警察,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穿上了向往多年的黄绿色警服,心中的那个自豪与骄傲啊!”李军说。他告别父母,一路向西800公里,来到了青海西部的一个监狱农场。考虑到李军是大学生,监狱农场子弟学校领导试听了一堂李军的语文课后,建议把他分配到工作相对轻松的学校当语文老师。但半个月后,李军却主动要求去中队当一名管理服刑人员的基层警察。最终,监狱同意了他的申请。此后6年,他坚守大漠戈壁,工作和生活磨砺了他的执着。

1996年,李军从青海调到四川省邛崃监狱,继续在基层从事服刑人员的管教工作,这一干就是21年。27年如一日,他说自己是真的喜欢监区一线的工作。

查出患癌仍要回一线

2015年上半年,李军身体长时间不适,但由于忙于工作,体检再三推迟。“下半年到成都检查时,医生说我膀胱长了恶性肿瘤,需要立即手术。”李军说。

被诊断出患膀胱癌之后的3个月,李军接受了两次全麻手术,并化疗了3个周期。虽然膀胱暂时得以保留,但医生提醒,5年治疗生存期内如果病情恶化,后果不堪设想。出院后,医生建议李军休养,他却急着赶回监狱,找到领导表示要回监区上班,“我还年轻,让我坐是坐不住的,回到监区忙起来还能更充实。”监狱和监区领导考虑到李军的病情,想给他安排不需要值夜班、更有规律的工作岗位,但被他婉拒了。“我还是喜欢在基层,干着自己熟悉的监管工作,不提特殊要求,不给组织添麻烦。”李军说。

这急坏了李军的家人。爱人劝他为健康着想换个岗位,但李军却坚持自己的选择:“监区警力有限,所有岗位都是牵一发动全身,我要是下来了,就意味着必须有其他人顶上去替我辛苦。”他觉得,现在监狱环境好了,不再需要每天在戈壁风吹日晒,即使经常熬夜值班,也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他说:“工作不累,我的身体状况能够胜任。”如今,李军每月花费数千元吃药控制病情,每天药不离身。幸运的是,两年过去了,病情没有复发,这让他和同事们感到很开心。

21个春节没回家团圆

到四川21年,由于工作需要,李军没能回家和父母过一个春节,他感到十分愧疚,好在父母都理解支持他。9月1日,李军作了一首叫《南河畔的月光》的诗,描写了自己从事监管工作的心路历程,诗中有一句写道:月光轻轻柔柔入梦,像母亲双手渴盼的抚慰,醒来是满窗的秋思。

提到写诗,这应该是李军工作外最大的兴趣爱好了。“白天值班,晚上静下来的时候写点小玩意。”他把创作比喻成是自己精神上的财富,“是对生活的一种润色。”由于勤于创作,李军先后在监狱刊物上发表了诗歌散文30多篇,有几篇作品还被省监狱管理局出版在全省监狱系统的民警诗歌散文集中。此外,他还多次参加单位的主题演讲比赛,取得了不俗成绩。

从高原到平原,从戈壁监狱到城市监狱,27年的一线从警经历,李军见证并参与了监狱的发展巨变。如今,四川省监狱系统正大力推进文化监狱建设,邛崃监狱近年来大力打造国学文化并成为四川省模范监狱的试点单位。“工作在邛崃监狱,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国学文化氛围,尽管我的身体不怎么好,但我能坚持,能够有机会在这样的监狱工作,能为改造服刑人员做一点点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李军颇有些感慨。

新闻推荐

两年整治提升3257条背街小巷 打造特色街区204条 让背街小巷焕然一新环境优美

银杏路实施道路“白+黑”综合整治日前召开的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市将围绕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大力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行动、背街小巷整治行动等...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