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如何交往,“亲清”关系如何构建?为企业发展“充电” 为政商交往“列单”
10月11日,天府农业博览园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天府农业博览园管委会,举办北京大学乡村振兴村长班学习报告会暨新乡村产业种子选手专题培训会。“参加培训会开拓了视野,让我更有信心推动社区的韭黄和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希望能打造本地特色品牌,带领社区居民共同富裕。”作为学员代表,新津区兴义镇岷江社区党委书记高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兴奋之情。
在成都,这样的培训会,只是加强创新民营企业“党建+经营管理”培训模式的一个具体案例。
加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障、创新民营企业“党建+经营管理”培训模式,致力于培育民营企业家成长和加强企业非公党建工作;探索以清单方式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通过举办“政事茶叙——对话中小微企业”线下活动,全面搭建、畅通政府与企业家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一系列举措,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企业发展“充电”
创新民营企业培训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看成绩:成都非公企业学院已开展培训410余期,培训企业11000余家。
“发展文旅产业一定要理念先行,实现产业观光化,比如种植园可观赏、加工厂可观光,山地还可以发展房车营地、趣味科普等种类丰富的旅游项目。例如葡萄园,让游客从葡萄采摘、筛选、加工到葡萄酒酿造,能全过程体验,最终搭配当地特产售卖,增强客户黏性。”在乡村振兴村长班上,中国台湾乡村振兴专家徐进发以生动而丰富的产业指导案例,深度解读乡村产业概念,从“增强生存力、提升成长力、加强带动力”三个方面为学员带来干货满满的指导课程,“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精髓,高质量打造乡村产业品牌。”
参加培训的60余名新乡村产业创业者、基层治理者,来自蒲江县麦昆塔社区、眉山市彭山区果业商会等单位。天府农业博览园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潘小兵介绍,“采用训战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师授课、实战演练、资源链接等,帮助学员认清产业未来、确定进化路径、挖掘自身禀赋、优化商业模式,探索一条城乡包容、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道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
这仅仅只是成都创新民营企业培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案例。
在市级层面,成都非公企业学院于2016年成立,是全国首家开展非公企业“党建+经营管理”培训与研究的新型学院。记者了解到,该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坚持党的领导实施规范化办学、引入专家团队实施专业化办学、引导示范企业实施社会化办学的“三化”办学机制。“非公企业培训不仅涉及人力资源、销售、采购物流、生产管理等经营管理培训课程,同时还包括党建培训系列课程、党员干部素质提升系列课程等。”成都市工商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创新民营企业“党建+经营管理”培训模式,加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这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截至目前,成都非公企业学院已面向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非公企业开展培训410余期,培训企业11000余家,培训党员、党组织书记、党建指导员和党务干部共5万余人。
为政商交往“列单”
正负面清单,搭建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
专家说:以清单方式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规范了政商之间的交往细节。
政府公职人员如何与企业打交道?
“为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听取诉求反映和意见建议、增进友谊,参加民营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举办的座谈会、茶话会、年会等各类公开商务活动。”这是此前成都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列出的政商交往10条正面清单中的一条。该实施意见旗帜鲜明地鼓励公职人员在依规依纪依法的前提下,大胆开展工作,与民营企业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正常接触、阳光交往。
同样,还有8条负面清单:漠视企业正当诉求、无视企业困难,在服务企业中推诿扯皮、不作为及“懒散拖”,对民营企业执法简单粗暴、搞“一刀切”……
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必须逐一回应:“原材料涨得太快了”“受疫情影响,我们的产品销售不是很好”“企业应收账款回款太慢了”……在此前开展的专题活动中,新津区工商联工作人员收集到企业反映的160多个问题,涉及疫情影响、政策帮扶等方面。新津区工商联以“解决问题”为根本落脚点,对每个问题逐一分析、研判、解决、回访,切实推动解决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具体困难。
“政商关系不仅关涉营商环境,而且反映党风、政风和社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清认为,“以清单方式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规范了政商之间的交往细节,既有利于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又有利于企业按经济规律有序经营,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之举。”
“区(市)县长对话中小微企业”线下活动,则是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的另外一种方式。通过邀请各区(市)县负责人挂帅,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孵化器共同参与,与中小微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深入交流,形成了问卷调查、企业征集、问题摸排、线下茶叙、协调落实、动态反馈的工作机制,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除了线下活动之外,各类线上的民营企业维权平台也成为常态化机制。设立市委书记信箱、市长信箱以及12345热线多元化网络理政受理平台,建立常态化沟通政企服务机制,推动企业诉求及时有效解决。2021年上半年,受理企业诉求3401件。
记者手记:
用心用力精准发力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支持民营企业?这是个大课题,关键还在于各级各部门的用心用力,在精准上发力。
此次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中,成都12条入选,包括完善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优化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险五个方面,足见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主动服务。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这包括政务服务、金融生态、法治环境、人才培养等重要内容。仅以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这一点来说,只有用心用力,沉下去,走进去,认真倾听民营企业家的呼声,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才能真正地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松绑减负、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这就是成都“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本报记者 钟文 李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泳)昨日,副市长刘旭光率领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蒲江县,督导中央第五生态环...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