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她的养孙女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5-14 06:44 大字

□戴若冰

大哥养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女名叫戴棻。我的侄男侄女都不晓得戴棻并不是大哥大嫂的亲生女儿。甚至,我的儿子也被蒙在鼓里。

那天,是戴棻的生日。一大早,我们一家人赶去嫁到乡下的侄女家坐席。由于常年工作在外,我有很多年没去过侄女家了。

突然,儿子问我:“大姐今年多少岁?”“我也不清楚——她不是你大伯的亲生女儿。”“啊——?我怎么不晓得?”“我还以为你晓得呢——你大姐,是你婆婆给你大伯抱养的女儿。”

儿子听了,不再吭声。我分明感觉到,车速快了许多。望着车窗外,我陷入了沉思。渐渐地,几十年前,母亲和她养孙女的故事的碎片,竟连成一片了。

她是大兴镇某小学谭老师的女儿。谭老师一共养了六个孩子。丈夫死得早,她一个人的工资养不活六个嘴。实在没有办法,谭老师狠下心来,把只有几个月大的戴棻送给崇望乡碑子坎一户唐姓人家。可唐家养了不到三个月就撑不下去了,四处打听,问有没有人家愿意抱养娃娃。可是,灾荒年月,没人敢接手。不知道母亲是从哪儿得到的消息,和大哥大嫂嘀咕几句后,她竟连夜跑去碑子坎,把一个瘦得皮包骨似的小女孩抱了回来,当晚就教她,管大哥叫爸爸,管大嫂叫妈妈,管自己叫婆婆。但小女孩还不会说话,一双大眼睛骨碌碌地转,看着母亲笑。

那年,大哥大嫂还没有他们自己的孩子,那个瘦得皮包骨的小女孩就成了他们的长女。

戴棻来到我们家后,她的吃喝拉撒都是母亲经手。这是不是先前母亲同大嫂达成的协议呢?我不知道。我只是看到母亲毫无怨言,悉心照料她的养孙女。

母亲的第一胎生的是个女儿,养了不到半岁就夭折了。用她的话说,没有养女儿的命,只养活了我们五个“淘气包”。

母亲把她的养孙女视为掌上明珠。为了给她补充营养,母亲经常带着我去河沟摸小鱼,拿回家熬汤给她喝。我家门前有一大片冬水田。夜里,母亲就领着我打着火把,一块田一块田地掏黄鳝、抓泥鳅,拿回家给侄女“打牙祭”。

春二三月,青黄不接,我们都吃清汤寡水、照得出影儿的菜稀饭,把米省下来,母亲用纱布包了,放在稀饭里煮成饭团子给侄女吃。

不可思议的是,尽管我和弟弟谁逢生日才能煮一个鸡蛋过生,而戴棻每天都能享用一个煮鸡蛋,我们却不会觉得不公平。当然,戴棻学会走路、学会说话以后,就会把乳白的蛋清掰成几小瓣,让我们——她的几个叔叔分而食之。

上中学后,我每月回一次家。每次回到家里,小侄女都显得特别兴奋,一会儿跳舞给我看,一会儿给我唱儿歌,一会儿给我背诵《三字经》。我问她是谁教的,她说:“是我婆婆教的,我婆婆会背很多很多……”

戴棻在母亲的培育下成长。她喊的第一声“爸爸”、第一声“妈妈”、第一声“婆婆”、第一声“三爸”都是母亲教的;她脚上的每一双鞋都是母亲做的;她身上的每一件衣裳、每一条裙子都是母亲缝的;她上学的新书包是母亲买的;她的嫁妆也是母亲置办的。村里人都说戴棻命好,遇到了宅心仁厚的戴家婆婆。

母亲尽管操劳一生,她的身体却很硬朗,一辈子没进过医院。然而,就在戴棻出嫁后的第八个年头,她老人家还是走了……

一阵手机铃声把我惊醒。电话是戴棻打来的,她说,她正在岔路口接我们。

新闻推荐

蒲江三大地标产品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区域品牌价值榜单前50强!

近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成都市蒲江县“蒲江雀舌”“蒲江猕...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