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探索营”雪域少年感知新世界
学习餐桌礼仪。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西南民族大学的一年级研究生万德吉,如今已把成都当做第二故乡,“以前,我不知道世界有多大。”6年前,还在读高二的青海省藏族女孩万德吉参加了格桑花教育救助会举办的“探索营”去上海开阔了眼界,后来又考上西南民族大学。
5月20—26日,在“六一”儿童节到来前,她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格桑花教育救助会在成都举办的“探索营”,帮助更多雪域少年借成都知世界,点亮其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家乡很大也很小
外面世界仍陌生
本次“探索营”共有50名左右学生,来自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两个县的两个中学。
“课本、课外书怎么描绘城市、乡村,与这次见到的一样吗?”对此,学生表示想不起来。在蒲江县明月村,15岁的加羊才卓说这里的农房、陈设跟电视剧里看到的有点像。
泽库县第二民族中学教师仁青才让介绍,该县是纯牧区,平均海拔3700米,夏季只有1到2个月,几乎没有外出务工的,这几年脱贫攻坚抓得紧,才开始有出去打工的了。大多数孩子没出过县城,没坐过火车。加羊才卓因为是家里精通“藏汉双语”的孩子,陪爷爷去看病做翻译,才去过西宁。
“在学校里他们很调皮,出发时很担心纪律,怕发生危险。”仁青才让说,没想到,在到西宁的班车和从西宁到成都的火车上,孩子们神情严肃、全车静悄悄的,很久都放松不下来。
同仁县根顿群培中学校长完么才让说,他们处在半农半牧区,但环境气候仍然恶劣,信息闭塞,很多孩子只知道西南民大、中央民大以及青海几所学校,对于外面世界的丰富性几乎难以想象。
完么才让认为,参加“探索营”,可以让他们更真切了解家乡与外面社会的不同,像万德吉一样,认识更多朋友,发掘自身更多潜力。
出发前,一些家长临时给学生买了手机带在身上。记者发现,他们多是用来拍照、录像,很少用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买水多是用现金。“在学校禁止用手机,但假期里,在短视频的‘同城’中,会看到有同龄人在玩儿。”仁青才让说,他们在缺乏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同时,先在手机上获取大量信息,这一点也值得引起注意。
成都开启探索之旅
公益项目点燃理想
“探索营”是格桑花教育救助会已经持续了多年的一个经典项目,最早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江浙沿海城市举行,从2017年开始在成都开营,今年是第三届。
此次负责领队的志愿者“小仙女”介绍,她是从事户外旅游工作的,与探索营的活动内容有些近似,作为志愿者,她参加了前两届活动。“小仙女”认为,“探索营”能够在成都扎根,归根于成都目前态势很好的教科文卫资源和公益氛围以及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
首先,“探索营”的赞助来自徒步活动的募捐等,资金有限,一周满满当当的活动,加上五六十人的交通、食宿,预算就在10万元左右,连“低价旅行团”都做不来。其次,每天的活动既要凸显成都特色,又要适合他们的年龄和接受能力,最好兼顾综合素质扩展的各个方面。再次,要招募成都本地有经验的志愿者,跟队拍摄、选片,一路协调各项事宜,维持秩序……
“影立方为孩子免费播放了最新上映的影片;三和老爷车博物馆全部免票,要走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安全屋学习火灾逃生、心肺复苏,以及参观中国银行,建立基本的‘财商’……这些都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倾情支持。”“小仙女”一 一列举道,还有一些航空体验、陶瓷、扎染手作等,都只收基本的成本价。
在志愿者方面,有4个摄影师、4—5个领队全程协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一套照片以作留念。“有一位摄影师,住在北二环洞子口,每天五点就起床赶到集合地点,很晚才能回去,很辛苦。”仁青才让感激地说,他们也代表学校和家长为每名志愿者献了哈达。
一开始男孩女孩都不牵手,后来吃饭时,志愿者会鼓励男孩“lady first”,影响就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发生……通过几天的活动,从刚开始的拘谨到后来彻底放松,孩子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这样的活动,为孩子们毕业后,走出自己的圈子,走向更大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新闻推荐
6岁被医生判定“活不过18岁” 自闭7年后,他3个月卖出4000万元农货
杨添财(左二)和吴云(左三)来看望在家办公的残疾人员工陈光祥(左一)与周苗(右一)“你是我的耳,我是你的腿,我们携手拼未来”...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