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让我们聚焦市三医院护理团队专家感言:没有你们,我们不敢做这高难手术

成都日报 2019-05-08 07:57 大字

“三分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道出了护理的重要性。

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他们在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状况当中,很多人并不了解护士及护理这份职业。衡量一家医院的实力强不强,几乎不会把护理团队纳入考虑。这种误区下,护理人员成了医生的“陪衬”,甚至被看成“打下手”的。

2019年“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前,我们选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窗口,对护理工作以及护理行业进行观察,帮助大家更为精准地了解这个群体。

看过文章之后,你会知道:为什么骨科梁益建博士能够带领团队不断攀登脊柱外科的技术高峰?为什么胃肠外科刘雁军博士能够让众多“巨胖”远离生命危险?为什么体重仅700克的早产儿在这里能够得以起死回生?为什么面临截肢的伤口在这里重新愈合……这一切,都跟护理团队的努力密不可分。

高质量的医疗,从来都是治疗和护理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结果。

精心励志 迎难而上破难题

有一个刚发生不久的故事,主角是位80多岁的老太太。

今年二月的一天洗澡时,老太太不小心将右腿胫骨处抓破了,便在伤口处敷了个膏药。没想到,次日伤口竟然开始溃烂,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四处求治无果,还面临截肢的风险,这是一家人都没办法接受的结果,打听到市三医院有伤口门诊,一家人急急赶来。

伤口门诊由市三医院护理部全力组建,也是成都市级医院中最早建立起的伤口门诊。十年的发展,建立起由6名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及2名省伤口专科护士为核心成员的“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业小组,每年为近万例次门诊患者进行伤口造口护理。

即便如此深谙伤口治疗之道,治愈这位老人的伤口却并非易事。“伤口位置肌肉非常少,本来就非常不容易长好,加上高龄,恢复速度更慢。”伤口治疗师陈澜说,解决伤口疼痛是第一步,这帮助老人和家人重新树立起信心,之后是长达近两个月的伤口治疗。经过团队的努力,这个让数家医院伤口治疗师束手无策的坑洞终于愈合。其中的艰辛和不易,被家属深深看进眼里,坚持送上锦旗表达感谢。

对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是对耐心的挑战,更是对医院护理团队技术实力的印证。另外有一个安装心脏起搏器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其左侧肢体血栓问题导致严重肿胀,即便是大冬天都没办法把毛衣袖子穿进去,只能让胳膊晾在外面。之后,肿胀胳膊更是开始溃烂,奔走多家医院,都认为这条胳膊不可能保住。然而在市三医院,在伤口治疗师李蓉和心内科专家邓晓奇的联手配合下,既解决了血栓问题,也治愈了严重溃烂的伤口。7个月的不懈努力,这条被“判了死刑”的手臂得以保留。

伤口门诊是深度观察市三医院护理团队的一个小切入口,接着往下读,让我们看看这个团队如何做到和医疗团队同步高速发展的。

精诚合作 齐心协力打基石

一个出色的医疗团队的身旁,必定有一个同样出色的护理团队。

说到“天线宝宝”,人们必定想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想到该院骨科主任、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梁益建博士。前面提到的陈澜,她不仅是伤口治疗师,也是骨科护士长。

目前住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天线宝宝”有近100名,院外排队等候还有500多位患者。为了尽快让更多患者得到治疗,梁益建主任的团队每天都在高速运转。就国内的脊柱矫形手术来说,毋庸置疑,市三医院这个团队是最好的,而护理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环,甚至是手术能够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陈澜说,“天线宝宝”们通常心肺功能差、营养状况不好,大多还存在过度焦虑的情绪,所以急需护理人员的深度介入,帮助他们训练心肺功能、纠正营养状况,更要做到心灵治愈,消除不利于疾病治疗的负面情绪。这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之后,才能把手术的开展提上日程。

这只是一个开头。当“天线宝宝”手术后,术后护理同样是成功治疗的决定性因素。“梁博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患者都是世界级的难题,这也对整个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澜说,为了给患者的治疗护航,除了骨科科内护士专业职责划分之外,还有重症、康复、静疗、麻醉、手术等多个专科护士团队相互支撑,覆盖患者入院、术前、术后整个治疗周期。而这也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一体化MDT优质护理工作模式研究”的雏形之一,到目前已发展出伤口、造口、失禁护理;静脉治疗护理;外科快速康复护理等诸多MDT模式。

深度探索的新型护理模式,为更多的重症患者提供了治疗保障。其中,不得不说的便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重度肥胖患者群体。“如果没有优质的护理团队做支撑,高难度的外科减重手术根本没办法开展。”普外胃肠外科专家刘雁军博士如是说。

2017年5月,体重达532斤的中国“首胖”黄佳鑫被救护车从武汉送到成都,千里奔袭只为能够保住性命。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减重手术——呼酸合并代碱、Ⅱ型呼衰、心功能不全、全心扩大心功III-IV级、代谢性综合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双下肢湿疹、全身皮肤多处真菌感染……一系列的问题将黄佳鑫推向生命的边缘,无时无刻不面临死亡的威胁。

想要开展后续的手术治疗,稳定黄佳鑫的各项指标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基本的输液治疗都很难。”市三医院护理部主任陶岚说,因为过度肥胖以及一系列的并发疾病,血管的寻找异常困难。依托于先后开展的多项辅助置管技术,以及经过不断探索形成的质量控制体系,最终为这类患者找到了精准置管路径。

护理团队的技术支持,为刘雁军实施高难减重手术提供了基础保障,实现了从2011年市级公立医院外科减重手术的“零突破”,到发展到目前西南地区外科减重年手术量第一。

精耕细作 授人以渔共提升

说到深静脉植管(PICC),市三医院儿科护理团队算得上是一本“奔跑的教科书”——经常前往医联体单位传授技术,拟让当地患者避免奔波之苦。

市三医院是成都市产科急救中心,经常接收疑难重症孕产妇,随之而来的便是危重新生儿。“这些宝宝多半都是低体重儿甚至是极低体重儿,最低体重的宝宝甚至只有700g,手腕就成年人的拇指那么粗,仅是穿刺就非常困难。”新生儿科护士长胡安碧说,经过严格培训和长期的实战,该科护士已经练就了极强的深静脉植管(PICC)技术,为一个又一个刚刚降临人世却又被迫面对死亡威胁的小生命,建立起了一条生命通道。

今年3月,作为医联体单位的蒲江县人民医院收到一名体重仅1公斤的低体重儿。按理应该转诊到上级医院,但家属不忍心小宝宝折腾。接到基层医院的求助信息,胡安碧带上一位护士及PICC的相关工具,坐着动车赶往蒲江。“赶过去不仅仅是帮忙做操作,更重要的是实现技术下沉。”胡安碧说,以这位小宝宝的操作为例,她们为当地的护理人员带去了一次最为生动的现场教学。

“当他们掌握这门技术以后,患儿和家属就不用舍近求远到处折腾了。”陶岚说,作为成都市的护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市三医院在推动周边地区护理同步发展的工作中责无旁贷。PICC技术仅是基层技术输出的其中一项,另外还包括呼吸机调节、新生儿急救等诸多内容的教学,以及技术培训班、技能比赛、交流学习等多形式的技术输出模式,“我们还建立了微信群,可以随时讨论病例、交流技术,帮助基层解决很多技术燃眉之急。”

潜精研思 推陈出新走前列

作为一家大型三甲医疗机构,在不断向基层输注技术的同时,市三医院护理团队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护理跟医疗一样,是一门需要持续学习、探索、总结、创造的学科,只有秉承那种责任、向上、严谨的态度,才能帮助患者更快康复。”陶岚说。本着“重临床、重科研、重学术、重技术、重管理”的理念,市三医院对护理学科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先后输送多位护理人才前往美国哥伦比亚、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北京、上海等地研修学习,并与这些地方的医院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关系,以此不断促进医院护理学科的发展。

视野的宽度,决定了专业的深度。除了不断突破技术,市三医院护理团队在“优质”二字上也是持续发力。

陶岚认为,护理人员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更应该传递来自医者的温度,让患者从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为让医院各护理工作实现具备温度的同质化,该院于去年率先在市级公立医院范围内启动护理SOP(标准作业程序)试点项目,开启了该院护理标准化的道路。今年,试点进一步扩大,消化科、普外科、心内科、耳鼻喉科等都参与进来。

呼吸科护士常越是SOP培训师,她说:“当护理人员的语言、行为、操作等都实现标准化以后,患者会发现,他们享受到的服务比以前更好。”以医患沟通为例,以前护士查房跟病人说话,通常都站在床尾处,“病人躺着,护士站着,呈一种俯视状,从心理上说,病人会有压力。”标准化后如何做呢?常越说:“两人在交流时,大于1米属于社交距离,护士对病人不应是社交。现在,护士与患者的距离缩短至45厘米,并以座谈方式交流。”

这样的改变,源自于学习到的先进经验,也不乏身边患者的声音。“开展之前我们会征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符合实际需求。”陶岚说,目前医院探索的护理标准化包含语言、操作、外形等诸多内容,希望通过试点和总结,将护理标准化在医院实现全覆盖,“一切做到标准化操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更是让所有患者都享受高端护理服务的保障。”

邓晓洪 廖光华 李诗敏 张龙利

【声音】

医护同频共振

打造全生命周期护卫链条

“高端医疗的实现,护理绝不能缺位。”市三医院院长徐俊波认为,近年来医院护理团队通过不断发力,先后实现了重点学科创建、专科护理发展、学术高地占领、优质病区建设、培训基地打造、团队规划提升等,与医院学术高端、技术高端、服务高端、教学高端及人才高端“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医护团队携手共进,最终为患者铸造出一条护卫全生命周期的优质医疗与服务链条。”

【数读】

●护理人员1021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3.2%,高级职称占4.6%,学科带头人2名;

●护理单元55个,国家级示范病区2个;

●获批专科护士培训基地3个,为省内培养专科护士328人;

●获批省首批护士规培基地,培养规培护士155人;

●申报专利22项;

●研究课题3项,近3年发表核心期刊文章51篇,其中SCI共4篇。

新闻推荐

西藏边境村庄布巴的新生

西藏边境村庄布巴的新生“二十分钟到镇上,一个半小时到县城,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可方便了!”坐在宽敞的新房里,43岁的藏族汉子...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