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四新” 四川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

华西都市报 2018-12-09 02:13 大字

新时代文艺发展催生了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统称“文艺四新”)。他们在新时期中究竟有何社会功能和文化作为?应该用怎样的全新眼光来看待文艺新现象?从2017年6月开始,四川省文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艺四新”生存发展基本情况的大普查和专题调研活动。

调研结果令人惊喜,四川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新文艺聚落、个体文艺工作者发展之迅猛,数量之庞大,门类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实力之雄厚,影响之广泛,远超想象。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已经深刻改变了我省文艺发展的形态和空间,新的文艺现象,包括创作、传播、消费模式等与传统文艺格局明显不同,新的文艺组织和群体在全省迅猛发展,新的文艺聚落不断出现,新文艺个体工作者也在各自的文艺领域大显身手。“文艺四新”已然成为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发展繁荣我省文化艺术事业和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有生力量。据调研统计,截至2017年底,在四川工商民政注册的、业务活动涉及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影视制作、网络艺术、文艺评论、文化经纪、文化交流、艺术培训以及旅游娱乐、健身休闲、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产业等文化艺术公司、个体工商户、民办非文化企业、社会团体或基金会共83952个,251万人,注册资金3600亿。

为了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生动展示近年来我省“文艺四新”的状况、成果和经验,讲好“文艺四新”的故事,调研报告和全省各地“文艺四新”案例也被汇编成册。2018年11月底,由省文联牵头,耗时一年调查、编写的《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以下简称《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正式出版。2018年12月7日,该报告丛书在成都新华宾馆举行的“新时代、新力量、新展望”——四川新文艺群体发展研讨会上首发。

“四新”现状如何?

规模大、门类多、特色靓、后劲足、发展猛

该报告每套4卷、共约100万字,首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四川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新文艺聚落和新文艺个体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现状。报告指出,新文艺群体规模大、门类多、特色靓、后劲足、发展猛,正成为文艺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文艺“四新”以创新创意为驱动,形成了文博艺术、演艺服务、艺术培训、创意设计等一大批新型文艺形态和类型。

报告分为“调研报告”和“案例精选”两部分,四卷分别为调研报告卷、省直卷、成都卷、市州卷。“调研报告卷”包括课题组集体撰写的调研总报告、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撰写的数据分析报告、全省各市州文联撰写的调研报告和发表的部分研究论文;“省直卷”主要收录四川省直属文艺协会及艺术家的案例,按艺术门类编排;“成都卷”收录成都市所辖各区市县“文艺四新”案例;“市州卷”则收录四川省所辖除成都市外的各市州“文艺四新”案例。在“案例精选”中,可以看到收入有“成都红星路35号文创产业园”、四川蓝光集团旗下的商业旅游项目“峨眉院子”、青羊区柴门诗社及《柴门》诗刊、温江墨香琴馆、成都乾坤琴社等亮点案例。

调研抽查的500多个新文艺群体中,汇聚了国家级和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5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238人,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近500人,其创作生产的作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以及收藏的艺术精品,调研组在报告后记中写道,“不断让我们惊叹:高手在民间,宝藏在民间,后劲在民间,希望在民间,可见我省新文艺群体的专业实力不容小觑。特别是近年来四川新文艺聚落的迅速发展,从调研中了解到,我省规模大小不一200多个新文艺聚落的业务活动,既涉及传统艺术、影视影像、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文化用品、文化装备,又涉及文旅融合、文化创意、休闲娱乐、数字经济、网络文化、文博非遗、特色文化主题小镇、乡村文化振兴等,文艺聚落的创新创意、快速发展,正影响和改变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助推四川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四新”“新”在哪儿

平台科技化、网络化,服务多元而精准

有别于传统文艺组织按戏剧、音乐、美术等13个协会的设置,文博艺术、艺术康养、演艺服务、艺术培训、创意设计、影视传播、书院画院等新文艺形式类别的出现,突破了传统艺术种类的划分。调查报告显示,除了新的艺术门类,过去在体制内比较边缘的文艺样式迅速发展。像沙画、叶雕、漫画、童绘以及民间非遗等,越来越多地得到文艺界和社会的认可。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传统文艺类型内部和之间进行体裁、风格的融合、扩展和创造性转化。比如将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融入应用到制造、农业、旅游、教育等交互产业发展之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文艺形态。

随着信息科技大潮涌动,文艺“四新”的媒体形式、活动平台也呈现出科技化和网络化的特点。调查报告显示,成都一家致力于推广和销售传统手工艺品的小公司,虽然只有5名固定员工,却借助网络平台,在很短时间内就聚集了不同地区1000多名手艺匠人,打造了一个手艺人的生态圈。位于蒲江县的明月国际陶艺村以陶文化为主题,以明月国际陶艺手工产业文创园区为核心,打造集陶艺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运动、禅修养生、田园度假于一体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通过博物馆、体验工坊、工作室、民宿、剧场等41个文创项目拉动乡村旅游,带动24户村民创业,促进了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乡村滋养文创、文创反哺乡村的创新模式。

文艺“四新”的运行机制往往多样与灵活。比如彭州的“猪圈咖啡”,采用众筹和众包相结合的文创思路来投入和运营。先通过众筹筹集资金及人力将闲置的猪圈圈舍改建成乡村咖啡厅,在此基础上通过众包实现低成本运营、团队优化和功能整合,众包具体是以“工作室群落”的方式来实现的。目前已有110余名“圈友”参与场内外创业项目投资、投智,筹集建设资金超过100万元,文创项目投资意向超过2000万元。成都摄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开办摄影培训、利用品牌为企事业单位定制摄影项目以及参与政府文化项目采购等方式,同样运营得有声有色。

“四新”的“法宝”是什么?

善用资源和人才善走“国际范儿”

在市场的打拼中,文艺“四新”争取竞争优势的“法宝”还在于资源利用和人才整合的特色性及专业化上。《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显示,许多文艺“四新”正是依赖这两大“法宝”,使各种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文艺“四新”的特色性往往与他们对地方文博资源、非遗资源、艺术资源、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分不开。四川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博资源、非遗资源尤其丰厚。文艺“四新”的从业者们以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为己任,挖掘地方资源的宝藏,提炼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参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并做到了长期坚守,孜孜以求。同时,他们善于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把地域的特色性与人才的专业化有机结合起来,纷纷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樊建川的建川博物馆,如今收藏文物800余万件,国家一级文物121件,这样的博物馆在国内也很少见。它的发展,离不开馆主樊建川10余年来的坚持与坚守。而长期从事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发掘,培养了众多民族歌手和组合的四川知名音乐人陈川以及凭借作品《枯瘦之美》在雕塑界独树一帜的雕塑家李先海,也都是各自领域的行业翘楚。

而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背景下,文艺“四新”们还积极展开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呈现出主动性、常态化。并且他们在对外交流、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据统计,四川省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新文艺组织业务活动遍及全国和海外,约0.3%在国外开展业务活动,2016年有13.5%的新文艺群体参与出境交流、展演。成都的浓园国际艺术村与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艺术机构形成互动,常年举办国际性的艺术展览、学术讲座、文化沙龙,还留出固定工作室给国外艺术家,为他们配备随行翻译,免费提供颜料画具。域上和美艺术馆除了举办交流展览外,还曾帮助国内艺术家在美国建立艺术营区,为青年艺术家对外交流搭建平台。自贡的二酉堂工作室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工作室,主要从事版画和印章雕刻领域的创作和产品销售。这个工作室的版画艺术家十分注重与欧洲尤其是东欧的艺术家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他们积极借鉴欧洲版画元素,探索出一条融合中西、别开生面的艺术创新之路。

覆盖全省21市州及成都20区市县

大规模调查在全国“尚属首次”

为切实推进调查工作,省文联专门成立了由文联主席率队、党组成员全员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由省直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和新文艺组织代表组成的专家咨询指导小组,文联创作理论研究室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具体调研工作。调研于2017年6月启动,调研范围覆盖全省21个市州及成都市20个区市县,设计问卷4套,收回有效问卷3100多份;召开座谈会近40场,个别访谈400余人。通过此次全面调研,基本摸清了全省“四新”组织现有总量,在完成调研数据报告基础上,调研组组织专家多次论证,针对调研呈现的“四新”组织特点特征、优势短板,提出了系列有针对性推动“四新”组织健康发展的建议意见专题报告,并将报告形成百万字的4册丛书《文化繁荣兴盛的有生力量——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为中国文联和省委、省政府加强文艺工作,推进省文联下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据介绍,如此规模的调查,在全国尚属首次。

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和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担任了该调研报告丛书的主编。郑晓幸多次组织召开调研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改稿会,对丛书编辑体例和出版提出了具体思路和要求。平志英对“文艺四新”调研和案例收集提出了具体要求。

加强针对新文艺群体的顶层设计

激活四川潜在的文化能量

尽管文艺“四新”发展迅猛,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对此,《四川新文艺群体调研报告》认为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去看待文艺“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对相关问题加以解决。《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工作”。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应加强针对新文艺群体的顶层设计,切实把新文艺群体团结起来,努力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比如当前,迫切需要围绕新文艺群体存在的资金短缺、场地欠缺等问题,为他们提供关爱、服务和帮助,多为他们在采风采访、教育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创造条件,尤其在人才培养、职称评审方面,对他们进行同等对待,充分调动起新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此次省文联集合力量,大规模对新文艺组织和群体进行调研,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激活四川潜在的文化能量,整合优势资源,让他们成为四川文艺繁荣兴盛的生力军,以及四川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调研报告还具体提出了促进文艺“四新”健康发展的30条建议,涉及加强创作生产导向引领、加强文艺职业道德自律等多个方面。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制图由省文联提供)

新闻推荐

蒲江县委书记刘刚:聚焦聚力国别园区建设 促进县域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民营经济是蒲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8年1月-11月,全县民营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6.6%,新登记民营主...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