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载风雨兼程,从“看上病”到“大健康”成都迈向全国一流健康城市

成都日报 2018-11-12 03:07 大字

病员及家属在医院门诊大厅分诊台得到详尽和专业的指导,节省就医时间

著名妇科手术专家、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副院长林永红曾这样评价:“在保障孕产妇生命安全上,成都与全世界发达城市相比,成绩都是令人欣喜的。”

青羊区草市御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王乐,是成都市最早的家庭医生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见证了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从无到有,从步履维艰到蓬勃发展。

2015年7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这也是成都首个区域试点的医联体。几年间,蒲江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不再是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40年,40年的探索,40年的奋斗,40年的累积,成都市以“大健康”视野,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医疗卫生事业进展可期,朝着全国一流的健康城市稳步迈进。

一场惊心动魄的 孕产妇大抢救

彰显成都医疗保障的强大实力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孕产妇死亡率合格线是在70/10万以下,我国要求做到30/10万以下,美国医疗水平发达,确定的合格线是8/10万至14/10万以下,但如今的成都,孕产妇死亡率为4.66/10万。

成都市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孕产妇大抢救,事件的主角是一名怀孕39周多的41岁高龄孕产妇。当日凌晨,她进入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产房备产,此后的一个小时,生命体征稳定正常,但一小时后,她的情况急转直下,监护仪显示无血压,全身紫绀、烦躁。“发生羊水栓塞了!”产科主任张慧芳立即判断出病症。

“羊水栓塞”发病率极低,可一旦出现,死亡率高达80%以上。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产科、儿科、麻醉科、内科、检验科、血液科等组成的抢救团队快速集结展开抢救。与此同时,武侯区产儿科急救办公室、成都市产儿科急救办公室、市卫计委层层派遣专家紧急赶赴现场。在全城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宝宝无恙、产妇的病情逐渐平稳。

这场大抢救背后,彰显着一座城市医疗保障的强大实力——自2006年以来不断修订完善《成都市产科急救管理工作方案》《成都市新生儿急救管理工作方案》,出台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指南,建立健全由全市各级助产服务机构全力参与,应急指挥中心和血液中心为支撑的覆盖全市的市级-片区-县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体系。“成都市产儿科急救办公室”随之成立,全面负责产儿科急救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转诊过程“无缝链接”。

这套体系集纳了各区(市)县相关专家为成员,他们接受急救办公室的指挥调遣,以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及时有效为基准,分层级、分梯队派出专家进行抢救。简而言之,当基层医疗机构在救治危重新生儿、孕产妇时,首先启动自身急救预案,如果救治能力不足,则向片区、市级救治中心以及急救办公室呼救,就近调配专家力量赶赴现场会诊和指导救治。

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从没有借鉴的“零”起步进行改革探索

2012年,国务院医改办确定成都市为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城市之一;2014年,成都市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没有可以借鉴实例的“零”起步,在组建团队、签约内容、签约模式、激励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

“王医生来了啊!”“对的张孃,最近温差大,注意预防感冒哦。”这是青羊区草市御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王乐入户随访时的一幕。王乐是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领头人”,也是成都市最早的家庭医生之一。

最初,“家庭医生”总被辖区居民误以为是“歪医生”“药串串”,少有人给好脸色。王乐就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辖区的院落转转,时间长了,王乐渐渐走进居民心坎儿里,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他的团队也从成立之初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守护一方百姓的身体健康。

如今,团队里的每一名家庭医生说起自己的工作都十分自豪。“凡是经过我们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的居民,他们不仅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其所患疾病的控制率和致残率都大大地降低了。”

和王乐家庭医生团队的变化一样,放眼整个成都,新修建、新改造、新升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各处,越来越多体制完善、服务贴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来到居民身边,不断刷新着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高度和广度。截至目前,成都市初步实现签约服务全域覆盖,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222支。其中,提高型,即有上级医院医生加入的占63.27%,共签约553.68万人,其中重点人群282.43万人。

医联体下优质医疗服务同质化

受国家医改专家高度评价和认可

2017年7月20日至21日,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社在内的全国40多家媒体聚焦四川医改,深入蒲江县人民医院、寿安镇公立中心卫生院和寿安镇长秋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地调研“成都市三医院-蒲江县医联体”建设情况。

在21日举行的“四川省医改工作媒体沟通会”上,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教授点评道:“成都医联体建设探索出了新的模式和新鲜经验,值得借鉴。”

这个受到国家医改专家高度评价和认可的医联体凭什么让人满意?或许数据最能直观说明:蒲江县人民医院总诊疗人次从2010年的18.7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38.5万人次,增长105.8%;门急诊人次从16.9万人次增加至37.7万人次,增长123.1%;手术台次从1971台次增加到3557台次,增加80.5%;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32%。

这都得益于2011年蒲江县引入市三医院托管蒲江县人民医院。在市三医院的大力扶持下,县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当地居民对原本不信任的县医院重新产生信赖。2015年7月,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市卫计委的指导下,成都首个区域试点的医联体“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医疗联合体”正式成立。

从全面托管到成立医联体,短短几年时间,蒲江,这个距离成都市中心城区80多公里的农业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不再是一句空话。居民黄阿姨对记者感慨道:“现在的县医院有专家、有设备,生病不用再费时费力往成都跑了,都是改革的福音。”

2016年1月,成都市全面推广“市三医院—蒲江”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经验,统筹市域范围内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市组建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同年底,市域范围内各级各类三级公立医院、所有县(区)级公立医院、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参与医联体组建,医联体建设实现市域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成都市已建立121个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格局初步建立,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健康成都新篇章

到2020年基本形成

15分钟健康服务圈

成都市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二环路以内的老城区密集分布着代表成都市最高医学水平的部、省、市级三甲医院。这些医院门庭若市,知名医学专家一号难求。所谓“看病难”,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的这些医院。

为此,市卫计委会同市规划局编制了《成都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2017-2035年)》。“虽然都生活在成都,但居住的区域不同,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也不同。成都市今后医疗资源总量仍会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发展逐步有所增长,但主要方向还是在空间布局和医疗服务质量上优化和提高。”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编制调整医疗资源规划,就是着力解决布局不均、结构不合理、可及性不强等问题。”

坚持“大卫生、大健康、大服务、大共享”理念,全面推进“健康成都”建设,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实施高品质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攻坚计划。到2020年,成都市将基本形成均衡协调、一体高效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建成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

本报记者 王静宇 摄影 胡大田

新闻推荐

发展全元生物有机肥是方向

本报讯(记者杨勇)11月5日,四川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振兴报告会暨果菜茶药有机肥替代化肥四川万里行(蒲江站)公益活动在蒲江县成功...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