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月村中诵明月 乡村生活有诗意 蒲江县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圈,让乡村生活多一种可能

成都日报 2018-01-07 01:35 大字

村民在公共文化站学习

“最爱乡间的明月,泻下纯净的清辉,最爱乡间的明月,开启宁静的心扉……”不久前的一个周末,九方购物广场的书店里与平时有些不一样。虽然没有大咖,但偌大的报告厅还是座无虚席。来自蒲江县甘溪镇的村民们捧着刚出版不久的明月村第一本诗集《明月集》,为文艺爱好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交流会。

站在一群文人墨客中,年过古稀、满头白发的村民周明忠最为显眼。褪下务农时的胶鞋,换上唐装,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从未上过舞台的周明忠要“秀”一把,将平日里在明月村公共文化站的积累都展示出来,“乡村生活并不是单调乏味的平淡,公共文化让乡村生活多一种可能,更加多姿多彩。”

诗意生活

忙时耕地闲时写诗

挎上“小书包”,骑着自行车,每天早晨9时不到,明月村都会“雷打不动”地迎来一位忠实读者。出家门不出500米,周明忠看了看表,仅仅三分钟就到了公共文化站。

走进窗明几净的图书室,顺着偌大的落地窗,窗上有零星雨点,周明忠看了看窗外烟雨朦胧的静谧茶园,伴随着深呼吸,抬起胳膊舒展筋骨。在一排排的书架上取书,翻开昨天合上的书页,拿出笔记本,轻轻拉开桌椅坐下,图书室明亮的光线刚刚好,顺着一行行文字细读,他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

“从人文历史到科幻悬疑,再到政经读物,图书室的种类应有尽有,比镇上的书店好多了。”轻轻翻起书页,周明忠告诉记者,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但以前要走上好几公里路,去甘溪镇上购买。“现在可好了,图书品种丰富,出门不远就能免费看书。”周明忠介绍,2015年底,占地约100平方米的文化站建成开放后,收藏了新村民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6000余册图书,每天文化站都免费向群众开放。

记者了解到,文化站还面向群众免费开放图书阅览、互联网查询、电子阅览、艺术培训、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产业推广与宣传,为群众提供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培训、展陈展览、乡建分享、青少年户外活动等服务。“现在,只要有空我就爱来图书室看看书,写写心得笔记,还能试着作诗呢。”翻开书写工整的笔记本,周明忠有些得意地笑着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创作。“真正实现了“忙时耕地,闲时写诗”这种梦寐以求的诗意生活,为乡村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专家引路

陶艺大师为村民培训

收拾好餐后的餐具,为客人备好热茶,明月村村民罗凯轻轻掩上柴门,拿着笔记本,三步并作两步,匆匆向文化站赶去。太阳还未落山,活动室的院子里挤满了特意赶来的村民,顺着墙根走,他好不容易才挤进院子。

晚上,明月村特意请来陶艺大师,要给村民带来新的一期“明月讲堂”,除了制陶做陶的技术,还要向村民灌输艺术价值内涵的提升。“作为土生土长的明月村人,烧窑制陶这些传统工艺,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系统学习。”罗凯告诉记者,“我是半路出家做陶艺的,当然要做足功课,听取专家意见。”

“明月讲堂敲开了我们普通村民文化生活的大门,我一堂都没落下过。”罗凯介绍,除了请来业界专家学者外,明月村的新村民艺术家也会定期为村民带来专业培训。目前,“明月讲堂”“明月夜校”等公共文化服务培训已开展150余期,吸引3000多人次现场听讲,线上传播互动超过30多万人次。

“没有文化的小康,不算真正的小康,没有文化的支撑,难以获得精神生活的自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犹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蒲江县文体旅局文化科副科长马晓曦介绍,“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全面小康目标,既有经济指标,也有文化内涵。因此,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以县文化馆、图书馆等为龙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支撑,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构建城乡一体的“15分钟文化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全县公共文化、文创产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域幸福美丽新乡村将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本报记者 李萌 陈泳 文/图

新闻推荐

“文化连锁店”开进写字楼 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年轻人身边

天府新谷年轻人学习瑜伽不出写字楼,就可学英语、上瑜伽课,听音乐讲座。成都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送到市民身边的不仅有戏曲、书画,更有年轻人感兴趣的文化艺术。白领步行十来分钟就可学瑜伽今年秋...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