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侦探:从一副碗筷找到了密接者她的细致,为了找出每一个潜伏传染源
人物:
市疾控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科副科长 高绪芳
“尤其是在密接排查工作上,必须抓住每一个蛛丝马迹、细心甄别排查。”
“请问您是周某某(化名)本人吗?这个月1号您是否去过天璟荟小区?”“您是否在五粮二街的肥肠血旺吃过饭?”“您这段时间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接触过哪些人?”……在郫都区疾控中心里,流调溯源组无疑是最忙碌的一群人。
电话铃声不断响起,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桌子上堆着一沓沓追踪管理报告、材料信息,还有一个个忙得顾不上搭理你的身影……采访高绪芳时,平均每五分钟就会被来电打断一次,她起码说了十几次“抱歉”。
“你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多少个电话呢?”高绪芳说没算过,直到她点开通话记录,自己都吓了一跳,“耶?不知不觉,一天就200多个了!”高绪芳惊讶道。
细心甄别
她是抗疫一线的“病毒侦探”
流调溯源是一件繁杂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所有病例的行动轨迹,找出每一个潜伏的传染源,防止疫情蔓延和传播。“我们的工作可以理解为结网捞鱼,网织得足够密,就能杜绝漏网之鱼。”高绪芳说。
本轮疫情发生后,身为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科副科长的高绪芳带领队伍先后前往成华区和郫都区,主要任务就是上追源头、下拓密接,和病毒“赛跑”。这个工作不只是接电话,还包括跟踪监测、分析数据、开展摸排指导等,为了确保数据准确,高绪芳要经常到风险点位去实地探查。
做好这项工作,除了扎实的业务能力外,还需要有一颗“侦探”的心,“尤其是在密接排查工作上,必须抓住每一个蛛丝马迹、细心甄别排查。”高绪芳说。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小面馆排查密切接触者时,老板很难回忆起病例吃饭的情形,但他吃饭全过程与人的接触状况又是排查密接的关键。据后来调查,当时该病例坐在店门外吃饭,没进店内,买单也是同伴扫码买的,全程没有接触过其他人,“也许很多人认为,除了他的同伴外,不可能有其他密接者了。但其实是有的,因为他的碗筷肯定被店员接触过。”于是,沿着这条线索,高绪芳和同事开展了进一步调查,“当时店员们都说没印象,我们就调取周围监控,仔细寻找核实,最终找到了这名店员,确定为密切接触者。”
回溯轨迹
她帮密接者完成“记忆拼图”
11月4日,高绪芳接到任务,带领中心7名工作人员前往郫都区继续奋战。初到郫都区的前三天最辛苦,每天都是连轴转,睡觉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即便如此,还经常被电话打断,遇到事情,说动就要动。身为领队,高绪芳是最忙的人,边流调、边追踪、边管控……是她每天的常态。
高绪芳对时间节点特别敏感,不仅要帮密切接触者回忆,还要回溯轨迹,甚至要模拟行程,反复核对细节,各个时间、行为必须一一对应,才能形成完整轨迹列表,并整理成流调报告,“大到去过哪些地方,小到停留了几分钟,都必须核实清楚。要做好工作,必须有耐心。”
在正面迎击病毒的同时,高绪芳还充当着宣传员的角色,无论到哪个点位去,她都认真叮嘱群众和工作人员注意做好防疫,向大家解释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防范措施。“在开展流调溯源的过程中,我发现群众的配合度都很高,大家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相信只要齐心协力,我们最终一定能战胜疫情!”高绪芳说。
本报记者 杨甦
新闻推荐
一位社区纪委书记的“疫”线日记: 儿子的新儿歌和陈大爷的大衣
“疫”线日记当红星新闻记者拨通吴苏电话,他从喉咙里艰难地挤出几个字:“我确实说不出来话了,微信联系吧!”作为成都市郫都区...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