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我们就想起您
袁老 一路走好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这是市民前往明阳山殡仪馆送别袁隆平。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 摄
四川日报视频号截图
5月24日清晨,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东林村,小雨之后气温骤降。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中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前,手持鲜花的市民队伍向远处绵延。他们,从各地赶来送袁老最后一程。
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是唯一一个以袁老名字命名的杂交水稻科技园。5月22日下午,获悉袁老仙逝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随即将科技馆设为灵堂,接受社会各界公祭。两天过去,即便成都分中心一再通过媒体发布消息称“科技馆已人满为患”,但前来悼念的人仍络绎不绝。
袁老已逝,但他留下的财富,四川仍将受益不尽;他结下的四川情缘,同样远远没有结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一束鲜花寄托哀思
很多人从外地赶来,只为送他最后一程
24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举行每周例会。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带了一束鲜花和水稻秧苗。秧苗是袁老亲手研发的杂交水稻品种。这个袁老生前曾经关照过的研究所,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送别袁老。
曾受教于袁老的,还有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李平。这位曾和袁老多次打交道的水稻专家说,这几天一闭眼,就是袁老手把手教他选育杂交水稻的往事。“袁老从来不摆大道理,只说实际问题。比如产量、株型、穗型。”李平说,今年的新品种测产完毕后,他一定要把它带到袁老墓前汇报。
更多的普通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送别这位科学巨匠。
“袁老师,这把辣椒您路上吃!”23日10时,71岁的李林从眉山赶到科技馆。他手里除了鲜花,还有一捆刚采摘的辣椒。上世纪90年代,李林在双流经营餐馆。1996年8月,全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示范现场会在双流举行。“一天傍晚,袁老一个人来餐馆里吃饭,对菜没别的要求,就是说多放点辣椒。”后来,李林告别了餐饮行业。但“给袁隆平做过饭”,仍是李林最得意的事。
普通人的悼念和哀思,体现在一个个不约而同的行动里。24日,在科技馆,正值轮休的绵阳人刘佳与两位去雅安出差的同事不期而遇——同事们临时改变路线,专程来给袁老献上鲜花。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最好的悼念,就是努力实现他“禾下乘凉”的梦想
“产量上再加把劲。”获悉袁老去世的消息后,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给技术员们布置了任务。这位川内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说,袁老已逝,他“禾下乘凉”的梦想,后来的科研工作者理当去实现。
而在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已擦干眼泪,收拾好草帽准备下田。他说,袁老生前交代他一个任务:力争杂交稻每公顷产量突破18吨。“我们会在这片稻田里,找到袁老师想要的答案。”彭甦说。
袁老的另一个梦想是杂交稻全球推广。在四川,这项工作落在了农业援外主管机构、企业身上。
“我们会牢记袁老的遗愿,通过四川农业援外和合作交流过程,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省农业援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四川农业援外专家组已筛选出在布隆迪种植的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川香优506”。这也是中国杂交水稻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第一个审定发布的品种,其产量创下了非洲水稻高产纪录。
就在5月23日,周宜军在企业的厂房里为袁老举行了悼念仪式。这位在缅甸流转土地种水稻的江油人说,接下来,会和省内外杂交稻科研机构及育制种企业强化合作,让杂交稻在缅甸“根扎得更牢”。
网友声音
●袁老是有大恩于我的家庭的。他及他带领的团队让我的父辈、我的同辈及后辈能从对饥饿的恐惧中走出来。饥饿是人生最糟糕的感受,我曾多次从稻田绝收的噩梦中惊醒。袁老也是有大恩于我们国家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他让国家可以挺直腰杆平视世界,他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悲悼恩人离去!安息,老人家!
——网友“山河永固”
●我懒,总点外卖,外卖有时候米饭多,吃不了就倒了,知道袁爷爷去世那天我觉得特别对不起他,他让我们吃饱肚子但不是让我来浪费的。
——网友“Vivicician”
●风吹稻浪我们就想起您。袁老,一路走好!
——网友“A信用建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卉 整理
新闻推荐
为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郫都区行政审批局集中开展“一网通...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