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原创少 川种研发被什么卡住了脖子
二问﹃卡脖子﹄?
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东林村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工作人员在田间收取配组成功的穗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
作为种质资源大省和科研大省,四川拥有成为种业强省的先天硬件优势。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特别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在部署川种领域工作时,攻克“卡脖子”技术始终是高频词。
那么,川种究竟“卡”在哪些领域、为何会“卡”,又该如何攻克?带着这些问题,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多方走访寻求解答。
问号1
部分种业领域的“卡脖子”程度,非常严重
技术为何卡?
看问题
别看现在产业规模大但有些核心东西受限于“洋种”
找出路
加速攻关育种原创性技术是寻求突破的唯一办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5月10日,当着记者的面,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继业接打了几十个电话,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拨客人,忙得不可开交。
作为全国重要的水产种苗基地,东坡区孵化和养殖水域达到5万亩,年产鱼苗130亿尾。其中,黄颡鱼(黄辣丁)和斑点叉尾鮰(钳鱼)苗种产量分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别看现在产业规模大,但有些核心的东西我们受制于人。”张继业的忧心来自于哪儿?
原因出在育种原创性技术上。张继业解释,从数量来看,东坡区的确是水产种苗的“大块头”,但这建立在五六百户中小养殖户(企业)自繁自养的基础上,“说白了就是底端‘代工’的。上游的种质资源,全在人家手上。”
以斑点叉尾鮰为例,其本是从北美引进的“洋鱼”。眼下,由于种种原因,东坡区已无法购入原种。由此,也就没有了优质的亲本资源。“自繁自养意味着种群会不断退化,因为原种纯度不够。”张继业告诉记者,由于散户占主流,常年流于“挣快钱”,东坡区迄今都没能选育出本土的优质新品种。
没有核心技术,后果是什么?“不会没种可用,但是整个产业的效益会大幅下滑。”省水产局生产处处长曾开虎举例,下滑主要体现在生长速度的快慢等关键指标上。
在业内人士看来,东坡区斑点叉尾鮰“大产业”被原种这个“小不点”牵制,不是个案。“四川省核心种源(高代次)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这在水产、畜禽和部分蔬菜领域更突出。”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副处长余协中说,此前的摸底显示,川内的蛋鸡和肉鸡市场已是原产欧美的白羽鸡的天下;生猪领域,作为生猪出栏第一大省,市场份额大部分让位于“洋种猪”(白猪);部分蔬菜领域,连育苗的培养土都要搭配进口……业内人士评价,四川省在部分种业领域的“卡脖子”程度,非常严重。
出路何在?“加速攻关育种原创性技术,是寻求突破的唯一办法。哪怕不能完全国产化,也能拥有自己的‘撒手锏’。”省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说。
问号2
种业科研与市场脱节,川种整体实力在下降
攻关为啥难?
看问题
“蒙起眼睛”搞科研软硬件均有缺失
找出路
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多唱主角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冲
近日,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第三批拟撤销审定/引种备案品种,共有31个川审水稻品种拟被撤销品种审定。柳林所经营的一家育制种企业名下的3个水稻品种名列其中。一个品种被撤销审定,便不能再在市场上流通。
但柳林丝毫没有难过的意思,“撤不撤销审定,都没多大意义。因为压根就没卖出去多少。”柳林说,早在三四年前,他就已收到了“判决书”——省种子站发出的停用公告函。
这3个农作物品种的扩繁权,是2010年前后,柳林刚刚进入育种行业时买下的。他没有想到,十余年来,当年合计花了数百万元买下的品种,根本就没产生多少效益。细算下来,销售额还没有投入的产权费多。
柳林的遭遇并非个案。与自身历史比,川种在减少;与兄弟省份比,同样在下降。在优质稻育种上,四川省的品种选育相对于湖南、广西等省区远远落后。一个例子是:“十三五”期间,审定二级以上优质稻品种中,广西有209个,四川仅41个。中国农科院评估表明,四川水稻育种的整体实力在全国由2011年的前2位下降至目前的第8、9位。
为啥会这样?在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杨波看来,首要原因,是四川省种业科研与市场脱节。
数据显示,四川省农作物科研育种材料、人才、资金80%以上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这些单位,更倾向于对标科研项目要求,而非市场需求。
以水稻品种选育为例,近年来,四川省育种单位未根据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特点调整育种目标,选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高肥水条件下不耐倒伏,逐渐退出了长江中下游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多唱主角,才能从长远着眼、系统性地育出好种子、解决‘卡脖子’问题。”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认为,从全国来看,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种子,也大多数来自于企业。如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种子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且基本为自主研发。
王汉中解释,种业研发、技术攻关周期长、投入大,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但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课题经费、起止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如此,直接面对市场、更有耐心、机制更顺、资金和资源更多的龙头企业,具备了先天优势。
但现实是,全省现有的349家农作物种业企业中,没有一家在主板上市,只能从事购买或组配品种等相对末端业务。
不对接市场需求,“蒙起眼睛”搞科研,只是四川省种业研究“卡脖子”的因素之一。究其根本,还是由于软硬件均有缺失。
看软性激励,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果转化净收益与职称评聘考核挂钩等激励性措施,相关改革多数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让不少科研人员对于基础研究、创新性研究仍存犹豫。
看硬件条件,四川省农作物种业生产基地“五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偏低,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旱涝保收面积不足45%。而连年制种成本不断上升和比较效益的下降,更加重了科研单位、技术人员的犹豫心理。
问号3
设备、人才等资源与企业需求脱节
如何去破解?
看问题
科研关键设备昂贵人才紧俏
找出路
先补齐设备等硬件短板再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史晓露
瞅着育种的最佳时间段要到了,刘捷决定不等了。转而去了一趟武汉,在那里,依托中科院武汉分院的设备,完成6种蔬菜的父系分子数据分析。
去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不少欧美国家面临农业劳工短缺,把部分农产品生产订单转给中国。也是在此背景下,成都一家蔬菜育种企业的负责人刘捷接下了一单业务:将6种原产国外的蔬菜品种本土化。其中,最关键的是与本土品种杂交,以提高性能。
和谁杂交效果最好?“这需要对父系基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对父系的分子数据做分析。”刘捷说,具备这项能力的,全省只有去年才投入使用的省农科院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但排了一个多月的队,得到的消息是“因为其他科研项目还没结束,还要再等等”。
“父系分析设备全川就这一个,的确比较紧俏。”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坦言,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比,分子育种技术针对性更强、周期更短,也被认为是攻克种业“卡脖子”技术希望所在。但一套动辄两三千万元的采购和建设费用,远非规模偏小的四川种业企业能够承担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四川的科研关键设备和人才等绝大部分资源掌握在科研单位手上,与企业需求脱节,是当前制约四川攻克种业“卡脖子”技术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四川这几年在全国、业内拿得出手的品种,全部是科研单位和规模相对大一点的企业联合做出来的。”省畜科院院长蒋小松举例,荣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大恒肉鸡培育与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是四川大恒家禽育种有限公司与省畜科院长达十余年的联合攻关成果。其中,前者得以畅通无阻地运用省畜科院设备、人才,是该项目最终研发成功的关键。因此,专家们建议,如要取得种业创新的实效,首先在于补齐设备等硬件短板。
“组织一次全省摸底,把哪些领域有可能突破,哪些领域设备不够、技术储备不足的,都列个清单,然后有针对性地补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建议,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方面,四川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针对优势领域集中资源补短板,是最佳选择。
其次,是解决“怎么用”的问题。“现有的科研资源分布格局不会短期内改变。所以,要想办法对社会,特别是对企业开放共享。”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调研员周孝强注意到,当前各科研单位改革的重点集中在后期的成果转化领域。但想要让成果更新、更有用和转化得更顺利,企业不能只守着科研单位“选果子”,还应更多参与研发环节学会“种果子”。“当然,这里面涉及很多政策和制度层面的问题。比如,企业使用科研单位的设备、人才,按什么标准支付报酬?成果收益怎么分?”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呼吁,省级层面应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
曾有案例
新西兰的猕猴桃本土化之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从中国引种的猕猴桃,到成为完全本土化的奇异果,这条路,新西兰走了上百年。
1904年,新西兰一位教师,从中国带回了猕猴桃的种子。5年后,新西兰就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始该品种的本土化进程。其间,虽经历波折,但本土化这条路一直坚定前行。
例如,为迎合北半球的水果消费习惯,新西兰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着手早熟品种研究。1977 年至1992年,新西兰在结合中国品种的基础上,与自身研发的父本相结合,成功研发出了成熟期提前3周的黄肉品种 Hort16A,畅销世界至今。
虽然不是原产地,但是面向市场的本土化研发,让新西兰掌握了猕猴桃繁育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即便是面对猕猴桃原产国中国的挑战,新西兰依然牢牢掌握国际高端猕猴桃市场。
新闻推荐
天府市民云“社智在线”应用平台发布上线 社区智慧生活圈 触手可及
加入自己常住的社区,一张个性化定制的生活服务地图为你提供指南,打开天府市民云社区频道,还有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社区场景待...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