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成都乡村振兴怎么做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划重点”

成都日报 2021-03-14 01:08 大字

“十四五”是成都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时期。昨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吹响了全市“十四五”期间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号角: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以内,农村大美公园形态成型成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重点1: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春暖花开。周末的郫都区战旗村人潮涌动。市民在乡村十八坊品尝特色小吃,到一里老街喝茶休闲……近年来,战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战旗村的成功,是成都市西控区域在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的有力印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选址于此,也传递出成都市将继续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率先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信心和决心。据悉,下一步成都市将紧紧围绕国家交办的五项试验任务,深化绿色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等改革,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加快释放“人”的活力、激活“地”的潜力、激发“产”的动力、彰显“乡”的魅力。

下一步,成都市将重点推进西部区域旅游环线轨道交通、西部区域旅游环线公路、城乡公共服务品质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生活污水综合整治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突出抓好都市现代农业提升、特色镇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元通熊猫古镇、彭州铁投农贸智慧物流中心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重大项目;加紧实施农村绿道蓝网景观体系、都江堰精华灌区生态建设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天府水源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生态价值转化利用重大项目。持续发布试验区建设投资机会清单,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试验区建设。

重点2:

以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为重点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聚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这是成都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以产业功能区为引领加快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以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其中,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是成都市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突出“农”的生态赋能、“商”的价值逻辑、“文”的品质浸润、“旅”的聚人引流、“体”的品牌集聚作用,聚焦市民对户外消费健康生活的新需求,以产业功能区、特色镇、川西林盘和绿道蓝网等为载体,统筹推进融合模式创新、特色项目植入、多元场景营造,促进文化创意、生态旅游、运动休闲、民宿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并支持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作为主要业态的项目创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同时每年策划推出一批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质生活消费场景,坚持办好天府大地艺术季,办出都市旅游新品牌新模式。

重点3:

培养比较优势

全面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围绕提升近郊县(市)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成都市将实施经济强县(市)培育工程,合理引导主导产业项目分类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产业公共服务水平高的近郊区功能区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公共资源大力向县城倾斜,补齐短板、补强弱项,全面提升县(市)经济发展和服务能力。

根据会议精神,针对特色镇和功能区,成都市将切实放权赋能,统筹特色镇、功能区和都市圈规划衔接、功能配套,分担城市功能。依托产业功能区培育特色镇,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组群发展、独立成市的要求,统筹生产圈、生活圈,推动每个产业功能区至少孵化一个特色小镇(街区);积极探索撤并乡镇资源活化利用,促进撤并乡镇转化为特色小镇(街区)和特色产业功能区,全面增强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力。

重点4:

发挥主干作用

服务和带动全省农业农村发展

服务带动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是成都的主干之责,也蕴含着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机遇。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服务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与企业成长双赢。

在农村发展模式创新上,要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撤并乡镇资源活化利用等方面经验总结,进一步加大探索创新力度,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借鉴。

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以天府现代种业园为载体,成都市将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做实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做优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农作物种业创新中心,为巩固四川种业大省和种质资源大省地位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5:

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

推动重点领域深化改革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都一直是国家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围绕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成都市还将继续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利用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开展新探索、贡献新经验。

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财产载体,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也将稳慎推进,鼓励村集体和农户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及农房,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财产性增收。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成都市还将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充分用好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针对促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成都还将积极探索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新型产业用地(M0)、组合供地等新供地方式,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安排和落实不少于10%的新增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项目用地。按年度配置不低于8%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专项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按照“流量变增量”原则,允许区(市)县依法依规将增减挂钩项目和农民集中建房整理的节余指标,在县域内统筹调整到城镇、产业功能区使用。

重点6:

借鉴社区治理经验

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当前,成都市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广大乡村则是重要阵地。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成都市将推动乡村治理机制系统性重构,以提升乡村社区发展能级、推动治理增效、促进服务提质为路径,深化新型社区构建、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发展成果福泽城乡居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其中,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成都市将通过创新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运行机制,通过承包、租赁、参股、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增加集体收益,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同时把天府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和居民生活,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

本报记者 陈泳 李萌 李娟 制图 江蕊松

新闻推荐

川味农产品出口欧盟有了“护身符”

本报讯(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唐小未)“四川农产品获得欧盟地理标志保护,有助于提升四川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助推四川农...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