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砥砺发展路 扬帆起航新征程
西华大学60年春华秋实
俯瞰新校区。
1964年,首届毕业生留影。
金秋十月,秋意盎然,伴随着时代铿锵的步伐,西华大学迎来60岁的生日。60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60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西华大学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秉持“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优良办学传统,树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协调推进、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主动适应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内涵提升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在推进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省属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破浪前行。
60年来,西华人紧跟党的步伐,扎根巴蜀大地,用勤劳与汗水、智慧和担当,书写了开拓奋进、砥砺前行的时代华章,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芸涵 (图片由西华大学提供)
风雨历程
书写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新篇章”
天府之国,古蜀都邑,赋予了地处成都西郊的郫都区深厚底蕴和独特气质。坐落在郫都区红光镇的西华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
195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红光后的次年,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国家决定在全国七个大区分别设立综合性农业机械院校。在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下,1960年,西华大学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成立了。
建校之初,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学校缺经费、没校舍,学生必须自带凳子上课,教师只能坐在床沿备课。首任院长杨诚带领全院师生齐心协力,逆势而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师生们不畏困难,坚持教学,不仅自觉加班工作学习,而且利用课余时间开荒种菜。学校在严峻的考验下,为西南地区的农机事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才,办学水平逐年提升。
因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应运而生的西华大学,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兴校强国”的光荣使命。秉承鲜明的红色基因,学校走过了60年艰难而光辉的岁月,与农业机械化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同向同行,从一所单一工科院校逐渐发展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伴随国家工业化的进程,1983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为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71年的温江地区五七师范学校,是四川省较早建立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之一,历来治学严谨,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2007年12月,西华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短短几年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西华大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纵观学校每个发展阶段,闪耀着“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代代西华人将家国情怀和奋斗激情注入教书育人的第一线、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坚持教育强国、教育报国的信念,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同时,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
今天的西华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理、管、法、经、艺、文、教、农、医等10大门类,设有27个学院,拥有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1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校本部、彭州、人南、宜宾4个校区,校园面积近4000亩,教职工3000余名,在校学生4.5万余人。
学校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办出学科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铸魂育人
彰显西华人能奉献敢创新的“新特质”
西华学子的荣誉榜上,纪录被频频刷新: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学生团队设计作品获得2017年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总决赛唯一的特等奖;汽车与交通学院学生杨文浩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的银牌,实现了中国在这个赛项上奖牌零的突破;学校啦啦操队连续16年蝉联全国总冠军……
数不清的成果,只是西华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缩影。近年来,西华大学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定位,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以“十大育人体系”为载体的大思政格局。网络育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交流材料,“易班网络育人云平台”入选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建校60年来,西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东方电气集团首席专家石清华等校友为代表的各类人才27万余名。
迈进新时期,西华大学优化人才培养定位,既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力强、扎根基层奉献的“骨干人才”,在行业岗位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也培养敢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展现西华人“上得来、撑得起、能出彩”的特征品质。
2018年底,学校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通识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起“国外—国内,政府—高校—企业”多主体参与、政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成效初显。学校研究生报考率从2017年的115.46%迅速上升到2020年的364.31%;学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2%以上;近5年,在国内外重大学科竞赛中,学校获得国家级奖450余项、省级奖840余项。
事业发展,人才为本。西华大学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党管干部人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刚性与柔性、全职与兼职相结合,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近5年新进教师共537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73人。外引内培、引育并举,学校采取传统体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人事代理等灵活的人才管理方式,实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早期竞争性策略和中晚期保护性策略,建立“年薪制”与“传统体制”互转互通机制。学校专门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师发展中心,实施“西华学者”“青年学者”等多项人才支持计划,大力支持名师教学团队和通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业务精湛的“四有”好老师。
学科引领
打造顶天又立地的科研“新品牌”
作为一所扎根四川的地方大学,60年办学历程中,西华大学有一个明显的特质——学科专业与四川产业契合度特别高。
农业机械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的学科之一。学校立足农业机械的传统优势,整合计算机、食品、经济、工业设计等多学科资源,组建了“现代农业”学科群,成立了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四川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编制《四川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
服务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学校基于食品学科的深厚基础,敏锐地看到川菜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朝阳产业,致力于“川菜川造”,打造全球川菜中央厨房,牵头完成《四川省川菜工业化创新与发展研究》,编制了《四川川菜产业发展技术攻关路线图(2020-2022)》。
西华大学对于学科引领有一个共识,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应用导向,推动传统学科转型升级,主动布局新学科新专业。
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新学科新专业。四川灾害多发,应急管理需要智力支持。2019年,学校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厅校共建”应急学院。这是目前全省唯一的本科应急人才培养单位,也是“四川省应急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支持下,2018年,学校高起点组建航空航天学院,开办无人机、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等专业,致力于培养四川航空航天产业所需的技术应用人才、中高端工程师。
此外,学校还新建了知识产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大健康管理学院等。这一批新学院立足原有学科,借助政府资源,适应社会需求,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前景。
学科奠定基础,科研迸发活力。作为省属高校,西华大学的科学研究既坚持对接国家战略,又对接产业需求,“顶天”“立地”,切实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学校组织专家编制的《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方案》,为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低空空域管理先行试点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出台一系列科研管理改革举措,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近5年,学校科研核心指标增幅明显,到校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每年都实现跨越式增长,并创历史新高。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迈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
通过抓关键、强特色、促融合,学科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去年,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学校成功获批“智能空地融合载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今年,学校又成功申报国家民委“日本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
开放办学
启动以服务和贡献谋发展的“新引擎”
2018年9月,西华大学宜宾校区迎来首批本科学生。这座位于宜宾市三江新区的新校区按照“千亩校园、万人规模”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总投入30多亿元。从成都到宜宾,西华大学迈出的这一步,打开了开放办学的新格局。
到宜宾建校办学,是学校响应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需要,也是拓展办学空间、汇聚办学资源的需要。西华大学认识到,只有开放才能“借船出海”,只有开放才能赢得更多资源,实现“弯道超车”。
目前,学校正与宜宾市政府合作推进宜宾校区二期建设,将于明年投入使用,与英国威尔士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将落户宜宾校区。同时,宜宾将再次投入3亿元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学校光核反应、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装备、应急管理等研究中心即将入驻。
学校积极推动与成都、宜宾、德阳、巴中、内江、雅安、自贡、广元等地政府的深度合作,将服务延伸到市州。近3年来,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地矿局等多个合作项目落地西华大学。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支持下,与省地矿局等单位共建“中日防灾减灾研究院”,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合作共建“四川省食品质量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与省教育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四川质量发展研究院”。
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校参与多项地方政府经济、产业、交通、旅游、文化建设规划,6名专家当选为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学校与中央赴川博士服务团共建“中博四川智库”,建有四川第一批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李冰研究中心”,同时建有地方文化、学术分析、蜀学研究等省级研究平台,在地方文化资源与保护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完成了《成都“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等,研究成果与多种业态实现对接。
校际合作不断深化。学校与北航、哈工大、江南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并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在省农业农村厅和重庆市农委的支持下,正与西南大学在农业装备、川菜渝味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国际合作办学也有了更多伙伴。近年来,学校与海外8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被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111计划培养单位,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2019年,来校的长短期留学生突破了400人次,学历留学生达到147人。
六十年风雨洗礼,奋斗拼搏,铸就了西华大学的精神;六十年砥砺前行,成长壮大,呈现出蓬勃面貌。一代代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西华人初心不改,接力奋斗,给学校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回首过去,铿锵的脚步令人自豪;展望未来,西华大学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第三届中国共产党领导力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伍力钟振宇)9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中国共产党领导力论...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