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瓶子上街打酱油
酱园铺是成都人的俗称,其实应该叫某某副食干杂店,咱普通百姓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柴米外,这里面的其他东西都可以在酱园铺买到,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记得我们原住家的东大街有家酱园铺,它经营的主要品种便是酱油、醋、泡菜、酱菜及各种调料等,价廉物美,名声在外,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散装酱油,是街坊餐桌上的必备品,记得当时的甲级酱油每斤2角2,乙级1角6,丙级1角2,普通醋8分。普通百姓家做饭如果差点什么,大人立马会支使我们拿着瓶子上那家酱园铺去买。
回想当时,几个小伙伴拿着瓶子相邀去打酱油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可以在外面疯耍一下,还可以扣点钱作零用,但是一定要记牢大人说的话:在那一排大缸子里,最里面的才是甲级酱油,注意看到营业员打,不要搞混了。
有个段子,说的是隔壁王二娃按他老爸要求上街打酱油。但他嘴馋,路过冰糕店时,花5分钱买了一个牛奶冰糕吃。这下钱不够了,二娃只好降级打了一斤1角6的酱油回家交差,谁知道他爸用鼻子闻了闻,便一口咬定那不是甲级酱油,说二娃遭酱园铺烧(骗)了,让他快去找酱园铺换!二娃无法,将酱油提到街边一无人处,朝里吐了泡口水再拿回家,他老爸看了看说,这回就对了嘛,你看,两角多钱的酱油泡泡都要多些,二娃在一旁暗笑。
当时菜油每斤7角8,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定量只有几两,一大家子根本不够用,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炒菜放油都由大人亲自掌握。所以说,如果去酱园铺打菜油,大人会叮嘱了又叮嘱:一定要亲眼看到营业员将油提子从油缸里满满舀出,再全部倒进油瓶,倒油的漏斗要多滴一会儿,同时,还要看清楚,最大的油提子为1斤,另一个小点的是半斤……由于受大人的影响,我一提着油瓶子进店,眼睛就一直盯着营业员的动作,生怕她烧我们小娃娃(其实不会)。后来,售菜油有了一种机器,需要多少,拨好刻度,人工一绞,油便打到瓶内,方便快捷,但好些人不相信,总觉得计量不准,还是用油提放心些。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泡菜,只见柜台上一排广口大玻璃瓶,里面泡满了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白的仔姜,绿的青菜,红的萝卜和海椒,黄的豇豆和蕌头,色泽鲜亮,清脆可口,诱人食欲。常看见附近一些单位女职工中午从食堂端饭出来,顺便在这里买上几分钱的泡菜,淋上几滴辣椒油,咬得脆嘣脆嘣,边走边吃,感觉很是不错。母亲也曾叫我到那家酱园铺买过泡菜,味道确实好。有经验的老人说,玻璃瓶泡泡菜最不好,既不遮光,又无坛沿水隔绝空气,但酱园铺的盐水却不生花,味道又好,咋弄的呢?
此外,这家酱园铺还要出售在当时比较高档的瓶装酱油,如德阳味精酱油、德阳红酱油、中坝口蘑酱油等,都摆在柜台显眼的位置供人选购。而它出售的酱菜及釀造食品也是品种繁多,如叙府芽菜、涪陵榨菜、永川豆豉、唐场豆腐乳等等。豆瓣则以郫县豆瓣、资阳临江寺豆瓣较有名,又可细分为金钩、香油、纯辣等好几种风味。出售这类调味品挺有讲究,一色青花大瓷盆,营业员把高出盆沿部分的酱都抹得平整光滑,上面再插一支竹片削的小竹刀(用来挑酱),很像一件件艺术品,每次我经过那里,总要驻足多看一下。可能不少小伙伴还有和我类似的情形,去酱园铺买5分钱的甜面酱,端着碗,一边走一边用手指偷偷蘸着吃回家,那味道真香。
时代在变迁,酱园铺如今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视线,而被更加方便的超市所取代了,那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吃的用的一应俱全,所有商品都已用瓶或袋包装好,人们付钱即可拿走,购物是方便了,但是我觉得好像少了些儿时提着瓶子上街打酱油的乐趣呢。(漆巨林)
新闻推荐
练了一年多的瑜伽,成都的李女士没想到会把大腿练骨折。6月2日,李女士在郫都区一家名叫“菩树瑜伽”的瑜伽店日常锻炼。李女...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