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杂交水稻科学园 为啥名叫“袁隆平”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4-28 06:20 大字

□本报记者 罗敏

4月23日,记者走进成都市郫都区德源东林村,穿过层层翠竹,青青苗田旁一处环境清幽、造型别致的林盘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据该园区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园区已完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预计将于今年5月正式开园。

袁隆平授权命名

助力实现“两梦一愿”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向记者介绍,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是经袁隆平院士授权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学园区,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实现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以及“少年识农愿”,由郫都区人民政府、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四川泰隆公司三方合作共建而成。

项目所在地特有的川西林盘资源,让这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农耕文化。项目一期建设用地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户外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2000余亩。项目致力打造为国内高标准、高质量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研学营地,建有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国际会议中心、青少年双创中心、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等。

“‘林盘保护+袁隆平杂交水稻+青少年教育培训’这种特殊的业态形式,为袁隆平院士实现\‘少年识农愿’提供了现实路径。”几天前,彭甦专程赴外地向袁隆平汇报项目进展,期间袁隆平对于农村和农业的未来寄予了很多期望。“袁隆平院士说,农业要现代化,也要艺术化,吸引人来看,对于年轻人,要让他们看到农村的美好,从而热爱农业、投身农业。”彭甦说。

守住粮食安全

加紧超高产攻关工程

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国之重器。“袁隆平院士曾说,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要守住。对于我们做育种科研的来说,便是不断培育高产、优质的良种。”成都分中心研发人员胡文德介绍,今年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在成都市郫都区、凉山州德昌县、攀枝花米易县分别建立了三个30亩的超高产实验点,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一号”每公顷18吨(亩产1200公斤)的超高产攻关项目。

胡文德说,2018年已在德昌县小面积实现了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今年首次选择在郫都实验超高产攻关,不仅因为郫都当地有水旱轮作传统,土壤条件优越,还因为成都平原气候自然条件在全省较具代表性。

“目前已在郫都三道堰青杠树村播种秧苗,该地块周边无水稻种植,为保证种源纯正提供了天然屏障,最大限度保留了品种的稳定性。”胡文德表示,研发团队将密切关注田间情况,加紧推进科研成果落地。

上千品种试验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光是吃饱不行,我们还要吃好。除了追求高产,我们还追求优质。”彭甦说,在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成都分中心从2010年起,通过采用常规杂交、人工诱变、环境加压等传统育种手段,培育了“乡里·香晴”等系列优质水稻品种。

记者在园区试验田看到,播种的秧苗眼下已长到十多厘米高,放眼望去,每一个小田块皆立有标识牌。“我们种了1000多个品种,这些标识就是它特有的‘身份名片’。”胡文德介绍,今年将着力培育高档优质水稻、有色稻、富硒稻、稳糖稻等功能性水稻。

此外,为解决科研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成都分中心于2015年成立了泰隆汇智商业化育种成果孵化及交易平台,促进杂交水稻科研产业链的效率最大化,发展至今,该平台已为国内近30家种子企业选育提供了约50个有市场竞争力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随着园区的落成,以杂交水稻科研为核心,结合林盘文化、川西文化和水稻文化,我们希望探索出以‘种稻致富’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郫都模式。”彭甦表示。

新闻推荐

成都一小区业主私挖地下室排潮 邻居慌了:万一楼垮了咋办?

“他在一楼挖地下室,把地下都挖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太危险了。”成都市郫都区堰上一期小区的房屋是5层楼高的小洋房,近期...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