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摄影的社区书记 打造“摄影”主题社区 镜头1
近两年来,不少成都市民发现自己生活的社区发生了明显变化:社区环境越来越漂亮,社区活动越来越丰富,社区工作人员态度更具亲和力,邻里氛围更加和睦融洽了……
城乡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城市更有国际范、人情味、烟火气、幸福感!”2017年,成都市从体制破题,在全国首创成立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委社治委”),作为统筹规划社区治理工作的“专职机构”,结束了社区治理“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两年多来,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实践探索推陈出新,初步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目标。
日前,记者走访了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多个社区。从一环路以内的老旧小区到三环路边的居民新区,从龙泉驿区的农民安置区到郫都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东西跨度50多公里,所见所闻无不令记者深感成都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用功之深、成效之巨。
11月初,连续数日降温降雨后,成都的天空终于放晴。蓝天与秋阳下,位于西三环内侧的沙河源街道新桥社区,显得生机勃勃——大片的绿草坪、参差错落的花木、巨大的相机雕塑、彩虹般悬空高架的步道、晒太阳的老人和嬉戏的孩童、球场上跳跃投篮的小伙子……
“以前这里是一个农村社区,2004年才‘村改居’的。你看这些老照片,变化够大吧!”指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面墙上的黑白照片,金牛区政协委员、新桥社区党委书记张勇感慨地说。
1998年进入社区从事管理工作的张勇,是一名资深“摄友”,他不仅喜欢拍摄名山大川,也时常聚焦身边的人、事、物。沙河源街道有深厚的群众摄影基础,上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摄影活动就已蓬勃开展,年年有展览、月月有活动,曾举办过全市性的农民摄影展、“记录沙河”大型摄影活动等。
既是社区书记,又是金牛区摄影协会主席,张勇把自己的爱好与工作相结合,把新桥社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我们的社区建设力求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生态良好、和谐宜居。”张勇告诉记者,新桥社区按照“一社、一站、一馆、一街、一园”五个要素布局。“一社”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是指熊猫驿站,打造以熊猫元素为主题的熊猫咖啡馆,营造多元文化交流据点;“一馆”即成都当代影像馆,由原欧洲摄影博物馆馆长让·吕克·蒙特罗素担任馆长,通过举办“金熊猫”国际摄影大赛等活动,搭建专业的、开放的摄影艺术展示交流平台;新桥社区最有名的公共场所,当属占地117亩的府河摄影公园,它是锦江绿道三环路内的起点,也是连接熊猫绿道和锦江绿道的重要景观节点,以“摄影”“花卉”为主题——这就是张勇提到的“一园”;紧邻摄影公园,还有一条摄影主题文创特色街区,即“一街”,主要围绕培训、创作、影印、展览等摄影产业链发展,目前已引进一批优质的摄影文创项目。
新桥社区两委是2月19日正式搬迁的,新办公楼离府河摄影公园很近,与周围小区的建筑风格浑然一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的多功能服务中心,橙黄的墙壁、浅灰的屋顶,点缀着弧线和几何形状的造型与色块,给人轻松愉悦之感,其间布置了丰富的主题空间:睦邻图书阅览角、社区提案回音壁、社区剧场、舞蹈室、健身区、学习教室、手工作坊、儿童乐园、回味生活馆等。
“我们总结了‘爱在邻里间’的7个方面,持续营造‘邻里学、邻里帮、邻里和、邻里颂、邻里安、邻里情、邻里乐’的良好氛围。”张勇介绍,他们探索运用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1+3+N工作法”,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基金的作用,综合开展多(N)个服务,为辖区居民、企业、单位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镜头2
“善治祥和里” 积分积攒和谐邻里情
“每一个焦虑的成都人,都该搬去祥和里。”这是一条只有几百米长的小巷,藏在成都市中心繁华地段。走进祥和里,似乎一脚踏进了另外一个时空,迎面而来的是老成都的味道和老成都的节奏。旧房子,老邻居,闲适的步履,亲和的笑脸。在这里,一切都慢下来:五颜六色的水果摊边,两位老人拉着家常,咖啡馆老板正在磨豆子,钵钵鸡店坐满了食客,蟹蟹大排档门口排起候餐的长队……
“老板,我兑换一份钵钵鸡!”“老板,我换两斤苹果”“老板,这次理发我就用积分兑换”……在祥和里,很多店铺的商品都可以用一种积分券兑换,这积分券就像是祥和里社区的专属“流通货币”,只要为社区的各个社团提供志愿者服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而社区商家也自愿拿出一定的商品回馈志愿者。
在祥和里社区当居民是件幸福的事,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比如儿童之家、读书会、舞蹈班、布艺坊、妈妈私房菜、残疾人手工坊、老年人英语班……目前,社区一共有10多个社团,每天都有活动,每周还会举办一个大型活动。居民们既从社团活动中受益,也可能因自身的某种特长而成为社团的志愿者。
“这个做法有点类似瑞士的‘时间银行’”,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成华社区发展基金会(筹)秘书长陈燕介绍。自2013年偶然成为祥和里社区一员,她在这里工作了6年,从社区主任助理做到社区主任,凭着热情、好学、多思和超强的行动力,她带领同事们一道,把祥和里社区打造成了一个鲜活、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2015年,儿童之家的成立是转化居民意识的一个小小开始”,陈燕说,祥和里社区是个老旧社区,居民来源复杂,社区提出“善治祥和里”的口号,希望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效果。儿童之家首先梳理了孩子们的愿望,对应开展他们喜欢的项目,也梳理了志愿者的需求,并利用社区自身资源,对接本土商家,建立了积分兑换机制。如今,从一个家庭起步的祥和里儿童之家,已影响带动了200余个家庭。
后来,祥和里有了商居自治联盟,也是在积分兑换的机制之上建立起来的。参加商居联盟的店铺商家已从最初的10多个增加到70多个,涉及保健、理发、家政、美食等10余个行业。他们为志愿者提供的回馈,也已从开始的100多个积分,增加到现在的10000多个积分。小小积分券,将商居链接得十分紧密。陈燕对居民自治有自己的理解:不是哪里有火就去扑火,应该更多地赋权居民,提升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志愿者围绕积分转、积分围绕社团转、社团围绕资源转、资源围绕社区转”,陈燕解释,“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社区微循环的一个良好的发展治理路径。”2018年12月,祥和里社区的“社区公益微循环”项目作为成都市20个县(市、区)唯一一个社区内产生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荣获由成都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社治委颁发的“在社区·爱成都”2018成都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称号。
2017年,陈燕成为成都市政协委员,她是唯一一名社区工作者。她发动各行各业的政协委员们加入到助学、助残、助老的公益活动中。因为每一笔活动资金都控制在5000元以内,并且每个活动的过程、效果都有追踪和落实,陈燕获得越来越多委员的信任与支持。如今,她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成华社区发展基金会,她希望未来能通过这一平台,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共助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的
成都体验
温情怀旧的老街 共治共享的“玉林人”
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玉林街道片区,是成都最早开发的现代化小区。赵雷一首《成都》,让很多外地人记住了“玉林”,一旦来到成都,他们总念着要到玉林路走一走。
走在玉林并不宽敞的街道,有种回家的感觉。绿树成荫的道路两旁,清一色上世纪80年代的旧楼,细雨中行人稀少,显得静谧。几个古铜色的雕塑被冲刷得锃亮,雕塑主题为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沿途围墙上的彩绘花鸟和山水画,笔触算不上精细,但充满蓬蓬勃勃的生气。
去往玉林东路社区居委会,要经过一条小路,两侧老院落的白围墙上也画了很多图案,比如黑白电视机、红底大花的温水瓶、蓝色电风扇、新华字典,满满的怀旧感,整洁而温馨。
“玉林是成都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我们‘玉东’走过的历史,成为城市记忆中鲜活的标签。成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出产在玉林,有川味之魂美誉的太和号老酱缸出自玉林,还有名声在外的玉林串串香和王妈烤兔……”玉林东路社区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廖星如数家珍,尽管到这里才两年多时间,28岁的她已经把自己当作“玉林人”了。
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廖星,比着手势一五一十地介绍起玉林东路社区的几大亮点。
“你看我们的社区办公室,是不是有点不一样?”廖星笑问记者。门厅和几间办公室里,摆放着老式黑白电视机、收音机、手电筒、竹椅子、木箱子、铁皮温水瓶等老物件,都是街坊邻居们家中旧物,现在它们被主人捐到这个“玉林传家宝生活博物馆”,让观者有“昔日重来”的感怀。社区办公室兼作“博物馆”,不仅旧物利用,环境再造,也让来办事的居民重温历史,更热爱自己的生活栖息地。廖星告诉记者,每个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有时候我们会请物件主人为大家讲述这些感人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传递玉林人的优良品质,比如勤劳、节俭、孝顺、重亲情。”
玉林东路社区重视与居民的沟通,搭建了居民参与治理的议事协商平台“民情专递会”,事无巨细,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此外,“玉林夜话”早已成为社区居民的一个“保留节目”,居民们晚饭后聚在一起摆龙门阵,从家长里短到社区事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无所不“摆”,其乐融融,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情谊。
近年来,提供社工服务的社会组织越来越多,他们的服务更专业更周全。例如,社区里有困难群众,社工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扶;家庭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社工会进行跟踪调解;老人独自在家,社工会主动探视、时刻记挂……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玉林东路社区着力打造了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同时,社区还在居民服务中心建立起联合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带团建促社区建设。目前,一批大学生社工党员扎根社区,以专业的服务,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满足辖区居民养老扶幼、助残济困、志愿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2014年,玉林东路社区在成都市慈善总会建立了第一支社区微基金——睦林公益基金,拉开了基层社区治理中公益微基金的序幕。通过搭建这一社区公益平台,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作共进、参与共享作用。目前睦林公益基金运作良好,已经在社区的很多公益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镜头3
镜头4
拆迁安置区
变身“书香社区”
距离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15公里的龙泉驿区大面街道五星社区,3年多以前才成立,主要负责洪河城市花园、五星蕊园的新市民集中安置区的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分别来自附近的青台山村、蒲草村、洪河村、天鹅湖村等,均为相关项目建设拆迁的农村居民。
“从2016年12月第一批居民入住开始,分期分批搬入的住户目前已有5000余户、28000多人。我们社区的体量大,往后还将有居民陆续入住,预计最终将达到4万人左右。”五星社区党委副书记何霞快速报出这一个个与社区相关的数字。
“社区工作很繁琐芜杂,有人开玩笑说我们上管天、下管地,居民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要管。”何霞说,让来自农村的居民适应城市化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方式,是五星社区工作人员首先要面对的事情。这些新市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生活习惯陈旧。最初,有的在家里放尿桶,有的在楼房里养鸡养鸭,有的乱按电梯按钮,有的随地吐痰,有的在小区里烧纸钱。五星社区决定从培养居民的文明习惯和安全意识着手,在电梯广告屏里反复播放宣传视频,其中有些视频宣传资料,还是社区工作人员和部分居民共同参与录制的,生动而有说服力。
“从散居的农民到集中居住的新市民,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提倡家园共建,就是想通过一个个活动,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主动积极地为社区治理出力献策。”何霞告诉记者,为了更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服好务,五星社区引入了10多家社会组织及公益企业,目前已培育发展了28个社区自组织,内容丰富,照顾到儿童、青少年、成人、老人、残疾人等各类人群的需求。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每月都定期推出公益集市、消防知识培训,还经常性地搞一些美食活动、义诊服务等,春节期间还举办了热闹的大庙会。
在五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门上方,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热烈祝贺大面街道五星社区荣获全国书香社区。据了解,五星社区从全国申报“书香社区”发现活动的78个社区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确定的14个“书香社区”之一。10月16日至18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宁波举办了以“全民阅读与书香社区建设”为主题的2019年“书香社区”论坛,五星社区负责人作为两个发言代表之一,在论坛上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楼,就是宽敞漂亮的社区图书馆,设计为跃式夹层的开放空间,书架、沙发、绿植、帘幔,整洁温馨。而在社区党群中心办公楼上,一共提供了3500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建立社区乡愁馆、老街记忆馆、五星社区融乐阳光家园、国学馆、音艺坊、舞蹈室、手工坊、烘培坊等,作为全民学习教育阵地,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新型农村社区
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绿树红花,灰瓦白墙,池塘亭台。位于成都市中心以西40公里开外的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村民小区里盛开着芙蓉花,经典老爷车式样的观光车从身边滑过,让人有种置身旅游景区的感觉。路过的村民会告诉你,没错,这里既是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AAAA景区。
临近中午,陆陆续续有大巴车载来各地的旅行团队,安静了一上午的村子渐渐变得热闹起来。游客东瞅瞅西看看,时不时驻足留影,感叹村民住的地方就像别墅区、度假村一样美。在导游的带领下,他们鱼贯进入村口一侧的“乡村十八坊”。这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商业步行街坊,聚集了本地各种特色产品,如郫县豆瓣、唐昌豆腐乳、战旗牛肉酱、唐昌布鞋、竹编和蜀绣制品……作为一个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乡村十八坊”从头到尾由战旗村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
在村民集中居住区四周,还环绕着五彩花田、草莓观光采摘园、第5季·妈妈农庄、湿地公园等多个景点,勾勒出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样板。
林根志在村委会负责社区环境卫生,他告诉记者,自2009年村民集体搬进新小区后,土地全部交给合作社,以前的生产队长变身为现在的社区网格长,承担起社区管理职能。为了引导督促群众爱护环境卫生、化解邻里纠纷、引导村民就业,村委会想了不少办法。
近年来,战旗村引进社会组织和社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利民便民活动,使战旗村呈现出新气象。
“我们村的房子好、环境好、福利好,每年有分红,老人还有养老金领。”正在自家院门口晾衣服的陈敏告诉记者,她嫁到这里20多年了,战旗村的变化太大了,“附近有好几家企业,豆瓣厂、菌菇基地、妈妈农庄,村里很多人在里面上班,不用再跑远路打工。”
今年,战旗村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从川西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本,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村里的带头人——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
“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竞拍‘第一槌’就是在我们这里敲响的!在带领战旗村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认真悟透国家政策,尽量把政策红利用好,让它们变成真金白银”,高德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聚人心,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2010年以来,他费尽心思,领着大家从制定村庄规划、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入手,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的模式,进行了集体经济的股份制量化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持续增收,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文/图 本报记者 唐召怡
镜头5
新闻推荐
家庭与生活报讯10月30日,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院组织院班子、中层干部及党员代表80余人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电影。...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