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母校与包家巷记忆
陈毅纪念园
竖立于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里的陈毅雕像。
包家巷街景。
位于包家巷82号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已纳入历史文化建筑名录。
屹立于少城公园的王铭章铜像。
包家巷99号晚清风格建筑。
□姚锡伦
包家巷,原为清代满城(亦称少城)的“永明胡同”。这条胡同因蒙古族的巴岳特氏居住过,而“巴”字又可译作“包”,故在辛亥革命之后,“永明胡同”即更名为包家巷。包家巷原本很寻常,但它却有着几段很不寻常的往事。
壹
包家巷产院 成都人的温情记忆
成都人只要一说起包家巷,都知道这是个生娃娃的地方,因为在这小巷里就有家老百姓叫惯了的“包家巷产院”。累计起来,成都市有40万新生命都是在这产院里诞生,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因此,“包家巷”已远远超出了一条小巷所包含的意义,她已成为延续生命,脉脉温情的代名词。“包家巷产院”最早的正规名称叫“四川省高级医事职业学校附属产院”。始建于1938年,后来几易其名,1979年更名为“成都市妇产科医院”,直至2000年与成都市第九人民医院合并,地址就在包家巷77号。
我也是在包家巷产院出生的,以至于后来上小学读初中,每有同学问起我的籍贯在哪里时,我总免不了会俏皮地回答:包家巷。后来去包家巷产院是女儿出生那年,恰是我的而立之年。那时成都的交通电信极不方便,连出租车、120都没有,幸运的是隔壁蹬三轮车的老邻居袁伯伯向来心地善良,当他知道我爱人快临产了,天不见亮就起床,蹬着三轮车飞快地把我们“一家人”送到了包家巷产院。
2010年12月25日,成都最老妇产科医院退出了包家巷,落址于西三环外日月大道。
贰
大胆的陈毅 当众让老师下不了台
陈毅元帅青年时就读的母校“四川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就在包家巷82号,我的母校“成都第十四中学”正好在陈毅母校旧址的斜对门,从教室临窗一望,陈毅母校旧址的校门,即赫然入目。“四川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校门是用传统的小青砖砌筑而成的,开间高大,建筑风貌与大邑安仁古镇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国老公馆的大门颇有些类似。尽管陈毅母校旧址早已面目全非,变成了如今的四川省中药材公司的宿舍区,老校门也不复存在,但它昔日的风采,我却记忆犹新。
陈毅母校始创于1913年。初名为“四川职业学校”,半年后即改名为“四川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陈毅在这所学校就读染织科是在1916—1918年。当时他最喜欢苏老泉的文章,苏老泉字明允,为此他入学时特地将自己改名叫陈允明。从陈毅母校创办之年起到2012年3月,成功升格为“成都工业学院”止,其间曾12次易名,5迁校址,整整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最终落户于郫都区中信大道。
相对于占地面积近千亩的郫县新校址,包家巷老校址的地盘则绝对是个“弹丸之地”。虽然地盘很小,但这所学校在当时却是名声在外。它是我国早期工科类技术学校之一,也是四川唯一一所示范实业学校。学校收费很低,也最新式,尤其是以师资力量雄厚著称,而备受社会青睐。教师中多数为留学日、美、德、法的归国留学生。知名的有被当时成都誉为“五老七贤”之一的徐子休、郑学传,他们都是陈毅后来在《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提到的“在成都遇见几个精通国文的老师”。
陈毅在校是个穷学生,学习成绩相当好,在同学中很有威望。尤其是他有轰动全校且传为美谈的二三事。
徐子休有一天大发感慨:“四川只出了几个文人,却没有出过大将、皇帝。”当时讨袁战争一呼百应,袁世凯被逼得走投无路,而徐子休老师还在大谈皇帝,陈毅忍不住站起来,当众厉声说道:“现在是民国了,无需出皇帝,况且孟子早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现在需要多出几个科学家就好了。”
作文考试时,徐子休从《易经》中出了一个题目“象日,存雷、震、君子以恐修省。”陈毅第一个交卷,他说,《易经》是古代文献,那时人们没有科学知识,所以听见打雷就怕,如果科学发达,人们了解自然现象的规律,就不会闻雷声而害怕了,当时的君子不过是无知的胆小鬼而已。现在有了避雷针,根本用不着害怕,再者,“为人莫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君子既然严谨端直,无愧于心,又何必怕雷震呢!徐子休看了大发脾气,认为陈是离经叛道之徒,把文章判为倒数第一。最后事情闹到校长那里,校长召集开会,打圆场说:不是陈允明的文章不好,而是他为人处世之策不好。这使陈允明感到气愤,他反驳道:“我们甲种工业学校应该提倡科学,怎么能推崇迷信呢?”并要求把稿子退还,送去报社发表,让社会参与讨论。弄得校长下不了台,大家不欢而散。
陈毅在“甲工”校读书时,学校有一支很棒的足球队,驰誉成都。队里有几个技术过硬的队员,陈毅便是其一。因他打第四排锋位,曾一度被人叫作“陈Four”。他有非常灵活的盘球技术,别的球队和他这一队比赛时,都要小心警惕对付这个打第四排的足球员,双方对垒时,常有对方球员叫道:“注意陈Four!”
1963年学校50周年校庆时,陈毅元帅曾为母校(当时校名“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发来贺电:“得知母校建校五十周年,特来电祝贺。希望全校师生员工,今后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材。”
目前,包家巷82号四川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已被列为成都市第六批历史建筑。
叁
王铭章铜像 出自雕塑大师刘开渠之手
少城公园鹤鸣茶社的东南面,曾立有一尊王铭章将军戎装跨马铜像。铜像离我家很近,直线距离大约百米。因为很近,也是缘分吧,我去王铭章铜像前瞻仰的时候就特别地多。
王铭章,新都人。1925年任师长,1932年曾兼任成都城防司令,1936年授中将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主动请缨杀敌。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保卫战,任四十一军前敌总指挥,在滕县阻击南下之敌军。1938年3月14日,日寇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疯狂进攻,王铭章率部以步枪与大刀拼死抵抗。当时滕县城内的兵力不足三千,而敌人超过三万,投弹扫射的飞机有20多架。在与敌人血战四天四夜之后,弹尽粮绝,王铭章于17日在阵地上壮烈牺牲。
1938年5月9日,王铭章的灵柩运抵家乡途中,汉口、重庆、成都皆举行了公祭,国民政府追授上将衔,毛泽东主席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8月30日,王铭章灵柩被运回原籍新都县。31日,由新都各界公祭,送殡人员10万余人,备极哀荣。不久,少城祠堂街的“新又新大舞台”(后来的四川电影院)上演抗战戏《滕县殉国记》,仅团体票就预订了50多场,足见老百姓对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家乡俊杰之景仰、之敬爱、之怀念。
那时,我国著名的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同妻女由北京来到成都,居住在少城蜀华街西头、包家巷一座平房内。他的雕塑工作室也在这里。当他得知四川省政府顺应民意,将为王铭章将军铸造铜像的消息后,经徐悲鸿推荐,主动接受了这项雕塑任务。王铭章将军铜像的雕塑就在包家巷完成的。
走进刘开渠包家巷住地大门,可见小天井。天井中间是一段镶嵌着石板的小路,小路两旁种有花草。天井左侧一间约40平方米的长方形穿斗式平房,便是刘开渠的泥塑工作室。一大堆烧炼得熟透的黄土堆放在屋角。为防止水分蒸发,黄土上还盖上了一块大大的旧布片。
据铭章中学校友会会长王章敏回忆,那时他十二三岁,几次跟随父亲去包家巷工作室拜望过刘开渠先生。看见刘开渠在工作室内,面对着泥塑,时而品茶思忖;时而闭目养神。偶尔才抓起一团黄泥在塑像上这里添点,那里抹点,进度显得缓慢。王章敏说,这正是雕塑艺术家精心构思认真创作的过程。后来,创作灵感来了,刘开渠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工作,整个雕塑一气呵成!
然而,当铜像铸造成功之时,却遭遇了日机大轰炸,刘开渠工作室里的三名工人和“模特儿”遇难,王铭章铜像却完好无损。这座铜像于1940年4月22日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揭幕当天,成千上万的市民来到少城公园,争相观看“再生”的王铭章将军。
儿时记忆里,王铭章铜像高达3米,人物正面向南,骑着战马,抬起右臂,似在向家乡父老招手致意。战马左蹄微微提起,似在缓行。铜像下面是水泥基座,四周为紫铜浮雕,正面浮雕是两对年轻夫妇在王铭章将军墓前致哀悼念。右侧浮雕这对夫妇,妻着旗袍高跟鞋,体态丰满修长,手拿花环;丈夫西装革履。墓碑左侧为一对农村夫妇,妻子手执酒杯、酒壶站在前面,丈夫提着一只大雄鸡站在其后。基座下有五级石梯环绕,整个雕塑非常雄伟。
新闻推荐
浙江一小伙结识“空姐女友”,掏心掏肺掏出16万元,突然得知“女友意外去世” 电视剧也不敢这么编:女骗子“消失”是因为真的爱了
警方将刘丽(中)逮捕归案。图片来源:《钱江晚报》浙江温岭小伙子林轩(化名),在游戏的世界里,邂逅了一个美眉,自称“空姐”。两人在...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