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济跑出加速度 持续为全省发展贡献“主干”力量
持续为全省发展贡献“主干”力量 天府沸腾小镇玛歌庄园。
新都轨道航空产业功能区。
70年春华秋实,70年壮丽山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跃升。来自成都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仅4亿元、1958年突破十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1999年突破千亿元、2014年突破万亿元,2018年达到1.5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成都用70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总量成千倍的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向万亿元的跨越。
2018年,在四川区域发展史上首次被定位为全省“主干”的成都,不但跑出加速度,还频繁与兄弟市州互动,承担起“主干”的引领带动使命。数据显示,70年来,成都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持续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成都“主干”力量,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稳定器”和“增长极”的突出作用。2018年,全市土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以全省2.9%的国土承载19.6%的人口、创造37.7%的经济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比重由1952年的9.8%提高至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由18.7%提高至37.3%;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占比由21.2%提高至48.2%。
成都正应时而谋、顺势而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作为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
郫都区
创新创业活力全域迸发
“古蜀之都、天府之源”的郫都,始终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1978年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从0.92亿元增长到580.2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元增长到260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383元,连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70年来,郫都的创新基因生生不息,在众多领域成为改革先锋。农科村诞生中国第一家农家乐,首开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先河;菁蓉镇巧变城市闲置资源为创客空间,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战旗村敲响四川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为土地管理法修订提供了宝贵经验……改革创新接力棒一棒接一棒,高质量发展动力雄声泉涌。
2016年12月,郫都撤县设区,实现了从传统农业郊县向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转身。聚力推动产业功能区加力成势,乡村振兴示范效应逐步凸显,创新创业活力全域迸发,城市民生更有温度,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画卷徐徐展开。
该区以产业功能区塑造城市未来新形态,全域规划构建“三区一园一基地”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横空出世,川菜产业功能区高位快进,科技影视文创产业功能区闪亮登场,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全面提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纵深推进。
2018年,全区GDP实现580.22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连续21年进入全省“十强”。新津县
奋力开创“成南副中心、滨江公园城”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津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兴旺,民生富足,交通发达,桥通路畅,“走遍天下路,难过新津渡”早已成为历史。
新津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域纳入成都“南拓”区域和成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拥有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成都梨花溪文化旅游区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正在打造以智能制造、国际农业博览和全域旅游为支柱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超级绿叶”公园城市总体架构,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全域旅游”建设。
2019年9月,新津“公园城市+全域旅游”规划建设导则出台,再次梳理并明确“1+4”体制机制设计,通过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组建一个专门机构、构建一套管控体系、建立一支专业智库、完善一套投建运管模式,形成闭环式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公园城市策划、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五大环节工作。
作为全市中远郊地区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区县,新津将TOD综合开发作为引领县域空间重塑、塑造公园城市品质的重要力量。顺应5G时代来临,新津与华为、西南交大(上海)TOD研究中心共建“中国(成都)TOD+联合创新中心”,超前打造承载5G场景的城市底板,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及场景,为新经济产业及人群顺利导入做好准备。
衔山抱水,精心营建,新津已建成1230亩白鹤滩湿地、780亩红石涵养湿地、820亩天府明珠公园、500亩骑龙湖公园,整个城市的面貌逐渐改变。
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打造的天府明珠公园,以坡地、草坪、绿荫、湖泊……融化了传统工业园冰冷生硬的外表。布局的运动休闲区、湿地观赏区、滨水休闲区等9大功能区,植入“民营经济时光轴”,实施民营经济博物馆、人才公寓、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营造了“在公园里生活,在花园中办公”的人城产融合场景。
在新津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红石涵养湿地公园,通过挖掘红石文化,构建开敞空间,完善服务设施,植入商业业态,布局儿童游乐区、草坪婚庆场、观鸟平台、红石工坊、寻梦森林、一桥一景等配套设施和景观节点,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让生态产品供给成为最普惠的民生。
都江堰市
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定义田园生活新样本
既有亭台轩榭、清幽栈道,又有小桥流水、鱼翔浅底,刚刚过去的夏天,最热门的网红旅游打卡榜上,一定留有位于都江堰市柳街镇红雄社区川西音乐林盘的倩影。在曲径通幽、移步异景的林盘内,幽远的歌声忽远忽近,不少城里人选择来到这个热门地,静下来,感受生活本来的模样。
静悄悄的林盘忽然摇身变网红,返乡创业青年宋建明感受最深。先是对邻居家闲置的“猪圈”下手,精心改造了一番,开起了赫赫有名的“猪圈咖啡”,而后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宋建明又追加投资,将周边的自留地和林盘租下来建了玫瑰园等游览观光点位,并植入音乐的主题元素,林盘很快成了热门打卡的景点。
激活林盘生态价值,释放乡村振兴动能。从堰香阁农庄的1.0到“猪圈咖啡”的2.0,川西音乐林盘如今已经悄然升级为乡村旅游的3.0版本。不仅激发当地村民返乡投资千万元打造网红景点,更吸引音乐机构进驻、音乐人团队策划合作一些重大文旅项目投资。通过定期举办乡村民谣音乐会等主题旅游活动,推动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游转变,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从以前50元以下跃升至百元以上。201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川西音乐林盘探索的路径,只是都江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一个缩影。
“六山一水三分田,满城水色半城山”刻画的都江堰有独特的自然山水之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成都市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三遗”之城。“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也承载着“天府之源”都江堰千年天府文化厚重的多彩人文之韵。
立足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本底,处于成都‘西控’战略核心区域,都江堰市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坚持旅游主导,推动产业高质量迈进,都江堰将目光锁定在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记“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重要指示,都江堰市以“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为总体目标,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天府文化为内核,构建“林在院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紧扣绿色发展要求,都江堰市把绿道体系建设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抓手,规划到2035年共建成735公里市域绿道,形成“一山、四纵、五横、九河、多园”的市域绿道体系,今年以来,都江堰共计投入30个绿道建设项目,现已开工23个项目,开工里程46.75公里,建成里程36.8公里。
新都区
古蜀新都邑现代智造城“智造+服务”构筑产业生态圈
翻开历史的篇章,拥有2800年古蜀历史的新都,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古蜀新都邑,现代智造城”,步入新时代,新都以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重新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70载光阴岁月,见证了新都的可喜成绩:新都连续25年跻身四川省县域经济十强,蝉联中国县级政府政务诚信评估全省第一,被确定为四川省县域经济进步县……今年1—6月,新都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1%,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双过半”。
当前,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范成北新中心城区的总体定位,新都区确定了“一心四区”的阶段性目标,“四区”就是大港一体先行区、成德同城枢纽区、智造服务引领区、公园城市典范区,以此为支撑,加快打造成都大都市经济圈北部中心。
“轨道交通西南研发中心”挂牌、航空产业园项目启动主导产业陆续扛起高质量发展大旗,在产业发展上,新都区坚持壮大主导产业与优化传统产业同步,推动“制造”向“智造”升级、向“智造+服务”转型,构筑产业生态圈。
按照“人城产”的发展逻辑,一座轨道航空产业新城正在新都崛起,一批提升功能区城市品质和要素吸附力的配套产业陆续投入使用,轨道航空产业新城24小时企业社区建成投用。新都以功能区建设为牵引推动“高质效提升”,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突破。
同时,以传化北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商贸物流港与蓉欧铁路港“两港联动”,新都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等新业态。通过对接大港区物流装备需求,加快打造大港区智慧物流装备造修基地。蒲江县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在全省前列
蒲江县在全国率先启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完成土壤改良75万亩次;推广水肥一体、公共植保、绿色防控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实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三大工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成农残快检点47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建成绿色有机基地5.65万亩,被评为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
依托“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成熟体系,成功培育“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三大区域公共品牌,综合价值达374.53亿元。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3100余家(人),培育企业品牌30个、孵化产品品牌40个,切实增强了行业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力。
蒲江县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三个地标产品进入区域品牌价值前50强的县级城市,产品远销国际国内市场。“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全部进入2019全国区域品牌价值前50强,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等称号,基本实现了农业强。
从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3元,到2018年达到了2162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在全省前列,初步实现了农民富。郫都区举行第二届运动会,郫都区干部群众以健康运动方式,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李玥林)9月23日,郫都区举行十大川菜菜品、十大名小吃和名餐馆评定活动。本次评选历时36天,杨氏鸡肉、鸿运鱼...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