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炊烟 我的川菜岁月

成都晚报 2019-02-01 08:13 大字

张中尤 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连载60

我徒弟兰桂均到美国去表演大刀金丝面,引起轰动,这完全是手工的魅力。大刀金丝面可以用机器揉面,但到擀面的环节,还是要用手工去完成,这个步骤完全凭感觉,没有刚性标准来衡量。实际上,再好的标准也做不出手工面的韧性,没有那种口感。如果牺牲口感去推行工业化,中国的顾客不会认同,餐饮业也不会认可,也会失去手工操作的魅力和中国的传统技艺。

出于连锁发展、降低人力成本的需要,有些餐饮企业一直在不断探索标准化生产的途径,从原材料到加工、配方、制作、口味等,都有统一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做的是企业标准,不是行业标准,更不是国家标准。我在国外从没听说过哪个国家制订了菜肴的国家标准。

20世纪80年代考特级厨师时,史正良大师和我一起走进考场。他这么总结川菜的特点:“清鲜为底,麻辣见长,重在味变。”我很赞同他的说法,同时更强调“调味是川菜之魂”。

川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相对于其他菜系,川菜的调味更丰富、更有层次感,融汇了东南西北的特点,经过不断创新、演变,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而自成一派,川菜正是凭借着小煎、小炒、干烧、干煸等独特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而享誉中外。

烹饪是经验型的手工操作,需要随机应变,它与操作者的兴趣、爱好、心情和烹饪手法有关,有很多灵活多变的东西,这是最奇妙的,也是最难掌握的。比如调味品中常见的酱油、醋、盐,都有很多不同品种。盐有井盐、湖盐、海盐、岩盐等,还有不同的出产地,这些品种的咸度差别很大,化学含量也有微妙的差别。酱油的品种更多,原料、咸度、质地、口味、浓淡、鲜度都不尽一致。所以,但凡涉及到调味,包括热菜、冷菜的调味,都要见机行事。

举个例子,郫县豆瓣辣酱虽然有标准,但盐分偏重,而且在存放中有化学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厨师必须随时了解你面前的豆瓣辣酱的咸度和颜色,否则很可能拿捏不准。豆瓣辣酱通过长时间沉淀,上面的味道要淡一些,底下的味道要咸一些,我们每天上班都要把它重新翻搅一遍,使其上下盐分一致,否则会越用越咸,无法保证前后菜品的质量。所有这些微妙的变化及经验化的感知,光靠机器或纸面上的标准化是很难把控的,而必须凭借实际操作者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匠心来实现。

同一种调味品,即使是按标准化生产的,也会因为产地不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而产生差异,厨师要多去思考这些可能出现的区别,尽量修正其中的误差,否则就会犯很多错误。这种“知道”不是“标准化”能说得清楚的,经验其实变成了一种能力。

调味与原材料加工的关系密切,变数也很大。比如,宰切后的细姜粒、细蒜粒、姜片、蒜片等上午用不完,到下午就要变色,因为厨房温度高,它要氧化。切多少用多少是最好的,也可以把姜、蒜粒宰好后拿油调起,把它封好后放进冰柜,用多少舀多少。油把空气隔绝了,姜、蒜粒的保存时间要长一点。姜、蒜粒迟早都是要与油融合,所以在烹饪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冲突。

刀工对调味也有影响,比如肝腰合炒,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十个学生,炒出来味道也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是选料,肝子品质、大小都有区别。其次是刀工,肝片的大小、厚薄,受热的程度不一样,调味后就有差异,厚薄不均,吃味深浅也不一样。另外,肝子是很软的东西,不像其他肉类原料,刀要非常快,切得非常薄,切的时候不能使很大的劲,轻轻掌到、扶到即可。压狠了,肝子的浆就会浮出来,不好看,如果刀面不光滑,还会影响菜品的成型。

做脆皮鱼,我们一般用草鱼。草鱼两边的肉厚,要用刀开,直刀进再斜刀,大的鱼六刀,小的鱼五刀。如果开得太深,水豆粉一粘上去,要往下垮,炸出来就不平;如果开得很平,水豆粉一加,也不平。要出斜度,水豆粉一去就刚好平。做这道菜,一定要晓得最后的成型,或者会带来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师傅给你讲要到啥程度,只能讲个大概,自己做时要细细琢磨。操作手法不一样,也会影响口感。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川菜的一大特色是讲究味型。

新闻推荐

过节不想太油腻 双椒鲍菇兔更适合你

丹丹郫县豆瓣见证万家团圆时刻畅享年夜饭的欢愉■天府早报记者王小瑾胡潇潇摄影报道如何在年夜饭上做一道兼顾美...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