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9个记者节 我们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您听

成都晚报 2018-11-08 08:49 大字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当前,成都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壮阔征程上迈进。每天,我们都用笔头记录成都发展的不凡历程,用镜头见证成都振兴的非凡业绩,把成都市民的故事、把成都企业的故事、把蓉漂创客的故事、把你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今天有一点小特别:今天是中国第19个记者节,我们调转笔头,把新闻背后的故事、把我们的故事,也讲给你听。

带着思考行走 旅行也能“顺手”挖回调查稿

成都晚报首席记者 黄尚斐

“文主任,今年的成都创意设计周和成都国际时尚周要开始了哇?具体是几号呢?” “开幕日分别是11月9日和13日。”“我想在这两大时尚活动来临之际,写一篇成都‘韩装买手’的故事。”10月29日下午,要闻部的工作例会上,我突然主动请缨,让领导和同事们都愣了一下,因为我前一天才结束了七天的年休,这个题材“跨界”也很大。

“你还当真是去韩国‘考察’的啊?”在朋友圈分享所见所感时,我常常使用“考察”一词,这次同事立马以此打趣我。

“在中国吃香的韩装,实际上只有30%是由韩国制造,70%都中国制造再出口到韩国贴牌售卖。在成都,光是郫都区内就有至少20家韩装买手店……”我提供更多信息后,同事们很快理解了我的想法:对于成都来说,无论是传统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打响“时尚牌”,这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和研究的课题。大家随即展开了热烈讨论。

3天后,一篇题为《七成韩装中国造 贴牌后九成销往中国内地 韩装买手的心愿:让“成都造”流行起来》的调查报道正式在《成都晚报》上与读者见面了。

后来,有同事问:“你写这篇稿子,到底是偶然,还是有计划的呢?”答案是:既有计划,更有偶然。

其实,我平时就发现成都人对韩装的需求巨大,催生出了数量不小的买手群。需求和买手的存在,证明了韩装本身具备的经济属性以及服装行业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成都正在打造“三城三都”,对于这个行业也有发展需要和谋划。受职业的敏感和好奇心驱使,我确定趁休年假去韩国旅游的机会,“至少要去首尔东大门看看”。

巧合的是,我休假期间,之前认识的一个成都韩装买手刚好也在首尔,所以顺手就把采访做了。

这件事之后,同事说,终于理解到我朋友圈那个“考察”二字,不是“纯属幽默”,是“一半幽默,一半认真”。的确,在我们记者圈里,“休假时偶遇突发,立即切换到工作模式”并不鲜见,而我习惯了“带着工作中的思考,去旅行中找活干”。

不过,同事们也没有就此放弃“洗我脑壳”:“旅行的时候一心二用,老婆不会打你吗?”

嘿嘿,我老婆也觉得很有趣啊。“三观”一致的人才能走到一起。我平时休息日就经常到处跑跑看看,她也很支持我。

从140字到天马行空的创意 与时俱进为市民服务

成都发布编辑 杨欢

去年8月2日,成都市民的朋友圈突然被一个名为《三治一增新成都,杜甫穿越来Rap》的创意H5霸屏了。在这个H5里,成都人的“老朋友”杜甫,一改往日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以卡通的“Rapper”形象出现,为成都的“三治一增”点赞、打Call。投放后20小时内,这个H5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5万。成都轨道交通集团都来找我们要视频,在地铁上滚动播放了一周。这种传播速度和效果在“三治一增”这类中心工作的宣传中并不多见,这让我这个产品策划人都感到惊喜。

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呢?

去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当年6月,成都就启动了“三治一增”行动,通过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的一系列举措,力争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如何让更多市民理解市委市政府的考量和举措,进而参与进来,共建共享?这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讨论策划时,我想起,此前故宫以永乐帝形象做了一个创意H5。我们成都的文化名人也很多,可以“请”他们来“为成都代言”嘛。

谈“三治一增”,请哪位来“为成都代言”最合适?当然是杜甫啊。杜甫住在成都的3年多时间里,留下数百首诗作,其中很多都是在这里的所见所思所感,而且杜甫草堂和旁边的浣花溪至今仍是成都市民和游客们喜爱的健身、观景点位。

我和我的作品只是我们成都发布团队的一个缩影。自2010年创办以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成都发布”就以权威及时的新闻发布、亲切有趣的语言风格、平等对话的开放态度示人,长年在全国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中稳居三甲。后来新增的“成都发布”微信公众号、“成都发布”客户端也与其一脉相承。

从最初140字的微博体,到如今天马行空的创意产品,成都发布团队一直与时俱进。我们所做的,就是用市民和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为他们服务。

与雷锋热线共同成长 初心不改 温暖依旧

成都晚报首席记者 曾琦

10月20日,我接到成都童行心智障碍儿童关爱中心负责人薛佳的心愿,她希望能通过雷锋热线为关爱中心患有自闭、智力障碍的孩子们募集一台能互动的小机器人。当我将他们的心愿故事报道出来后,广州一家专门做儿童机器人的企业联系上我,并于10月27日为每一位小朋友送去了一台智伴机器人。

作为雷锋热线记者,三年来,我和新媒体部小伙伴们一直都在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提升城市美誉度、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雷锋热线是成都晚报搭建全民友善公益平台而开辟的一块实验田,旨在以“媒体+互联网+志愿公益”的模式推动实现“所有人帮所有人”。事实上,成立初期至今,我们一直面临着条件有限、设备落后、人员不足等情况,但这些从来都没有成为阻碍。“人在走上坡路的时候是最辛苦的”,公益资源有限,我们就给每个公益组织、企业进行联系;采访经验不足,我就一次次走进困难人群家中……渐渐地,全国150余家媒体、全国1453个志愿公益团队、全国30余个雷锋车队、200余位社会知名人士、7000余个志愿者成为了雷锋热线爱心联盟成员,我们的后台数据库越来越多,每一条帮扶信息都承载着一个暖心故事。

今年,是我从业以来加班最多的一年,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年。春节放假前期,雷锋热线接到了一项任务,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那就是在今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以雷锋热线为主体,联合人民日报“人民直播”、新华社“现场云”等央媒发起的全国首次24小时友善公益大直播活动。带着这样的任务,我度过了一个还算开心的春节,“开心”主要来源于我在春节期间,将活动信息发给每一位爱心联盟成员时,他们都表示愿意加入,还不厌其烦和我一起讨论活动细节。收假回来,大家在汇总联系情况时,同事罗梦婕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郭明义及其1000余支志愿者团队愿意加入到活动中,还主动为活动发来亲笔鼓励信。”一时间,每个人都兴奋起来。活动举行得很顺利,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5个城市55个爱心联盟成员,全国137家主流媒体和政务微博的参与,引发1000余万网友关注互动。与之对应的是我们每个成员的不懈奋斗和通宵加班,想在回想起来,那时就算加班到了凌晨四点,内心也是兴奋的,因为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也通过此次活动再次证明了雷锋热线在全国的影响力。

开心、幸福、感动这三个词可以包括我这三年的全部心情,或许你会问我,难道就没有失落、沮丧、难过的时候吗?有,但每当看到友善公益活动圆满完成,困难人群实现心愿时,所有的负面情绪对于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不讲条件、敢创一流”是成都晚报新媒体部的团队共识,我也将一如既往,秉承这样的精神信念,不忘初心,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不断努力。

传递正能量 我和晚报共成长

成都晚报记者 何亚男

2012年,成都晚报的报头上就出现了一行字: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6年里,作为一名成都晚报记者,我参与策划、组织、开展、宣传推广了数百个公益志愿活动, 期望用媒体的影响力和创作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者,温暖这座城;6年里,我们不停找寻着城市中的正能量人物和故事,让平凡成都人的动人故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这座城。

非常幸运,这6年,我一直在晚报成长,在一个又一个活动和报道中,收获美好和珍贵。在保护山川河流“绿色水岸·清流万家”环保志愿活动中,我们召集市民来到徐堰河畔,为成都郫都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种下千棵竹柳;在“快乐阅读·农村孩子梦想书架计划”中,我们把市民捐赠的5万册书籍, 送往农村孩子手中;在“一‘骑’为了成都好”公益活动中,我们与大学生志愿者一起穿梭街道巷陌, 倡导文明骑行……每一次活动,都能感受到成都市民和志愿者真诚热烈的善意,每一次活动,都能记录到受助者一张张质朴又惊喜的笑脸,我觉得,参与其中,真正能明白帮助他人的那份快乐。

在志愿者群体中,还有许多名人,也许你想不到,很多大腕都非常谦逊而敬业。我们的“名师一堂课”公益活动开展了82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油画大家何多苓、艺术家许燎源等等都曾作为志愿者走到了农民工孩子身边讲课。

记得70岁的雕塑家朱成到东湖小学授课,这个“朱爷爷”不光制作了小学生专用版PPT课件 ,准备了几十块大大的雕塑泥,还提前一天到学校和孩子们“套近乎”聊天,忽悠孩子们“雕塑就是捏泥巴。”朱成当时告诉我,他与雕塑的结缘,是小时候到一个做木偶的同学家玩耍,一下子就对在物件上雕雕刻刻这件事产生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兴趣,他认为,“小时候的偶然经历,有时候却能对一生产生影响。”也许,许多名师都如朱成一样,期冀着,这一课,能让孩子们接触新知,说不定就开启一个全新的梦想。

不光名师一堂课,很多活动和项目,我们大家都期待,能够改变一些人,一些事,让他们朝着阳光 美好的方向。

除了写稿件,还要写策划,搞志愿公益活动,有些同行并不理解,认为我这个记者当得“杂”。其实,我自己非常自豪,我觉得,媒体代表社会的道德和良心,本身就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媒体介入志愿公益,利用自身的号召力、公信力,更能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成都晚报在志愿公益的探索,是媒体前所未有的尝试,我们在这个独一无二的报社工作,付出更多,收获也更多。我们期待,未来的成都晚报,汇聚更多正能量,为这座友善公益的城市,不断增加温暖的底色。

新闻推荐

成都已启动增绿项目945个 随手一拍就是风景

漫步在成华沙河城市公园里的市民原本光秃秃的水泥外墙,“穿”起了由近万株植物织成的“花衣裳”;阴凉幽静的公园、小游园...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