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新业态 留住乡村“活文化”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9-29 05:35 大字

郫县豆瓣博物馆内放置着数百个晒坛。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一个多月前,“网红”明星村——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正式开门迎客,短短时间便吸引了数万人次前往参观。

一个占地仅30余亩的农村工匠聚落,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对于其他类似的农村地区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留存农村工匠村里植入了新业态

木梁、灰瓦、青石路;酱园,鞋店,豆瓣坊……9月22日时逢中秋小长假,如织的人流让战旗村分外热闹。一个多月前,村里打造的“乡村十八坊”正式开街迎客,并迅速“蹿红”。

走进“乡村十八坊”,石子路两侧是一间间手工作坊。战旗村2组村民林根建做酱油已有30多年,他的酱园建在“乡村十八坊”的北隅,占地600多平方米。入园便是一个宽敞的晒场,里面码放着数十个酱缸,揭开一个,酱香扑鼻而来。晒场的后面是生产车间,从选料蒸煮、制曲发酵到酿晒成酱,全是标准化制作。

“我们用传统工艺进行酿造,酿好的酱油再由客人们开缸自取。”林根建说。

“乡村十八坊”的打造始于去年6月,在此之前村内小作坊云集,但由于环保不达标,大都面临关停歇业。“有做豆腐的、榨菜的、米花糖的……都是在村里做了很多年的手艺人。”战旗村党总支委员易奉阳告诉记者,村上当初筹建“乡村十八坊”的初衷就是想给村里的传统工匠,找一个可以继续从业的去处。

“乡村十八坊”由村集体出资兴建。从筹建伊始村里就不请设计师,为了节约成本所用的建材也大都从附近的工地“化缘”而来,到建成仅花费了300多万元。建成后的“乡村十八坊”集结了战旗村十多户农村工匠,所有的近20家店均符合环保要求。

“我们这儿是成都市的一级水源保护区,要建厂环保首先得达标。”“乡村十八坊”郫县豆瓣博物馆负责人黄功云告诉记者,他们入驻后,投资20多万元兴建了内部污水处理系统,从而确保清洁化生产。

丰富业态形式手工作坊成旅游胜地

手工豆腐乳、传统布鞋……游客们来到 “乡村十八坊”就能“品”到各种传统的“乡土”味道,而对于战旗村党支部而言,打造“乡村十八坊”还有更深的意义。

这里的郫县豆瓣博物馆,被划分成了“前店”与“后坊”,一边销售豆瓣商品,一边展示豆瓣制作工艺和文化。“我们收藏了2000多口传统晒坛,还原了古窖池70多个,客人在这里既可以试吃创新豆瓣制品,又可以了解蜀酱的精深渊源。”黄功云是唐昌镇人,与郫县豆瓣结缘40余年,通过博物馆将自己的半生事业进行生动演绎,让他倍感喜悦。

林根建的酱园亦是如此。“酱油是家家都必备的调料品,但对其制作过程,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如今,游客们来到园中,可尝可看还可以买,因为接受度高,林根建卖的酱油最便宜也有10元/斤。

“我们这里入驻的商户,很多都是集销售、展示和生产于一体。”易春阳介绍说,如果说“乡村十八坊”筹建之初是为了解决战旗村农村工匠的营业问题,那么而今它已进阶为传统工艺和乡村文化的展示平台,体现出了巨大的旅游价值。

建立联结机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由于“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村集体出资兴建,所以其经营也会增加战旗村村集体收益。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是合股联营。”易奉阳介绍说,战旗村曾组织村干部到陕西咸阳的袁家村考察,并学习借鉴了当地经验,在“乡村十八坊”的经营上,采取店家出产品,村集体出固定资产的方式联合经营。

“店面和收银机都是村里提供的。”来自战旗村一组的袁志建在“乡村十八坊”上班,他所在的“唐昌豆腐”店如今销售豆瓣、豆腐乳等十多个品种的产品,节假日期间日均营业额可达3000多元。按照约定,他们店将在营业三个月后,根据经营情况与村集体商定股份占比,以后店里的经营收入村集体都可以按比分红。

“这里的经营所得,村里将留存一部分用做村集体发展基金,其余的也将按股给村民们分红。”易奉阳告诉记者,战旗村早已停产的村属肥料厂、预制厂和一直闲置的老村委办公楼如今都华丽转身,每年为战旗村村民带来股份分红。此次“乡村十八坊”所用的土地也是战旗村之前长期荒废的一个大院。

谈到“乡村十八坊”今后的发展,易奉阳介绍道:“后期‘乡村十八坊\’还将扩建,其中二期工程将占地30多亩,主要发展餐饮;三期则占地20多亩,将主打亲子体验。所有的工程用地,将全部来自村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记者手记

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经营融合

作为城市近郊村,战旗村的产业发展已无法依赖传统耕作,那么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找准方向就至关重要。

早在2015年,战旗村就敲响了全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由此吸引了“第五季香境”等商业项目,为当地主打休闲旅游,发展农旅融合培植了“土壤”。新业态的植入,让村里的产业经营呈现多元性,但任何产业发展要历久弥新,都需要有效避免“同质化”。

农村之于城市消费者,最大的魅力在于田园风光和传统农耕文化。开街月余的“乡村十八坊”内集结了数十名农村工匠,并将村史馆搬入其中,用文创的形式,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经营相融合,不仅丰富了业态,也让村集体增收途径更加多元化,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

新闻推荐

品美食、赏灯光秀、逛文化集市…… “夜游锦江”别样精彩

锦江夜色夜游锦江6大旅游产品夜食锦江夜市锦江夜秀锦江夜节锦江夜展锦江夜宿锦江宽窄巷子二期、成都体育中心、“夜游锦...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