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化运作擦亮地标招牌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8-07 06:48 大字

□本报记者 吴平

记者从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截至2018年3月份,四川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以下简称地标产品)总数达274个,但在各大商超、农贸市场能够见到、买到的地标产品却屈指可数。

8月5日,西南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教授曾德国告诉记者,重申报、轻使用的现象一直制约着地标产品发挥效益,对此,应加强协会、专合社的带动作用,以较高水平的组织化运作,把地标招牌擦亮之后叫卖出去。

冷热不均地标品牌效益受限

复杂的气候地理条件及其所造就的生态多样性使四川成为农业资源大省和地标产品大省,仅宜宾一市就有21个地标产品。其中,不乏品牌效益突出的产品。

2017年,四川省31个地标产品参与了当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价值总量达2012.51亿元。其中郫县豆瓣等19个地标产品还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类100强榜单。

与此同时,仍有大量沉寂的地标产品,认知度不仅省外低,省内也少有知晓。这其中,既有已申报四五年的“麻柳姜”,也有新晋的甘孜州“水淘糌粑”以及宜宾市的“鹿鸣贡茶”“羊田粉条”等;2014年便成为地标产品的“道孚大葱”种植面积仅500亩,说明“地标”不是只要申请通过便自动带来关注度和市场的“特效药”。

曾德国说,西南某市在前几年曾经出台了一个政策,成功申请一件地理标志,奖励30万元。有的代理机构和申请者,将其作为一个赚钱的生意,进行大量申请,但却不使用,造成品牌资源浪费。

地标产品在申请时,侧重产品质量特色与产地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生产经营上强调较少,可能致使后续使用推广滞后。

部门协作助力“地标”增值

当地理标志产品上升为商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要为市场所认可,就必须在种植标准、管理方法、包装流通等方面进行统一。行业协会需要制订进入门槛,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但很多地方产品组织化程度仍然滞后。

犍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杨玉国介绍,相比较“犍为茉莉花茶”,“犍为麻柳姜”的知晓度就低一些,榨鼓乡虽然成立了生姜协会,但尚不能发挥抱团发展、整合资源、对外争取话语权的功能。

据汉源县花椒局局长胡文介绍,“汉源花椒”2005年申请到地标产品后,管理比较松散,后来成立了花椒协会,又于2013年把协会纳入执行力更强的花椒局,在此基础上完善、细化了“汉源花椒”地标标识的使用办法,对使用该标识的所有企业、销售商进行定向考核。

“2016年,查到一家企业违法使用添加剂,立刻取消其地标标识的使用权。”胡文说,汉源花椒虽然一直有仿冒的,但是真的汉源花椒极少有质量问题,从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达到7.04亿元,产业也能持续健康发展。

“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虽然在种植上多以散户为主,但产业协会监督投入品的使用、严格禁止早采;政府到各大一线城市做展销;工商局则加强对商标印刷企业、经销商等抽检,从源头抓紧地标使用的台账……各部门各司其职将地标效应用好、用足。

曾德国认为,地标产品作为地方公共品牌,为村民的产品“镀金”,让企业有了信誉度,省去大笔沟通市场的信用成本。但也由于它的“公共性”,需要产业各环节所有使用它的人都自觉去维护,唯有这样的组织和意识形成并成熟,地标产品才能成为龙头旗舰,在占领市场同时,助推其他产品销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新闻推荐

本周免费看《幸福马上来》

影片《幸福马上来》将于8月1日、8月5日在以下院线免费放映:太平洋影城(春熙店)157座、太平洋影城(王府井店)163座、太平洋影城...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