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西楼”意象的发源地
□蒋蓝
西楼、西窗、西厢、西宫、西阁、西亭、西道、西风……一直是古人诗文中的地望,作为表达相思、哀怨的一系列凄美意象,成为了古人寄托情欲的欲望建筑。相思俨然是古人的“第一推动力”,依此而来的观望与对视、畅想与出神,反哺了西月、西岭、西梅、西江、西山、西风、西园等自然景观,使之峭拔而起,氤氲四散,虚与实的卯榫严丝合缝,矗立起巍然的中土相思建筑学的逶迤空间。
“西楼”一词最早见于六朝诗歌。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一诗中有“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之语,稍后于鲍照的梁朝诗人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诗中有“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的诗句。西楼一立,随之而来的,是“西楼”鳞次栉比,在宋词里铺排蜿蜒,成为密集建筑群落。如:晏几道的《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李清照的《一剪梅》尤为著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场景的布局是:月圆时分人未圆,雁已归时人未归,独自一人空守西楼,百结愁肠,眼前清辉满楼如银,银的光辉加剧了凄清,真是让人黯然而涕下啊!
好了!“月满西楼”开始滥觞,月光漫溢而下,有西楼的人赶紧去楼上对接,没有西楼的人家瘾癖一旦发作,只好以自己的脑袋去盛载离愁,这叫注水。我们所有的文人,骈四俪六,甚至连时下的中学生们,一写到月下场景,就自动开启了“月满西楼”的阀门,以玻璃的红酒高脚杯,盛载古人的琥珀光。有时,听到歌厅里公鸭嗓子还在怒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们走在大路上,我立刻就要晕倒。
问题是,怎么个“月满西楼”法呢?
蜀地远古为泽地,就是《华阳国志》所言的“陆海”,曾经有一个诗意的称呼,叫作“梦郭”。开明王自梦郭移,就是把梦郭泽地整理出来,成为农耕文明最为发展的区域。就成都而言,城之西边为郫。《资治通鉴·音注》记载:“郫,即卑邑也”。根据此说,古时郫县地处卑洼之地,蒲草丛生,故称卑邑,合写为“郫”。西方地界照应的人物主体是望郎人、思春少女、哀婉的侍女、感伤韶华流逝的美妾一类人,西楼也就成了女子的居所与性别指向,显然具有一种幽微的美学气质。
陈光表先生作《成都西楼考辨》(载《成都文物》1986年1期)一文,指出成都历史上称作西楼的地方计有四处。其一,即在武担山的望妃楼;其二,张仪楼。位于成都城西门城楼,“约在今多子巷以此至商业街以南之间一带”,楼高百尺,又名百尺楼。上述二楼大约在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已完全消亡了;其三,成都府西楼。位置在成都府治内的西园,故又称为西园西楼。“府西楼在五代蜀宫宣华苑,北临摩诃池,与众熈亭、竹洞、方物亭、圆通庵、琴坛、流杯池、乔柚亭、锦亭等十处构成豪华的景观系列。其中又以府西楼为中心。”此处即汪应辰延集名工巧匠镌刻《西楼苏帖》的西楼,其址约在现在成都实验小学附近。其四,爽西楼即宋朝赵抃所建,赵抃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成都府,后迁,至熙宁五年(1072年)复知成都三年,爽西楼即赵抃复知成都次年(1073年)时所建,遗迹荡然,无从追寻了。
其实呢,望妃楼在成都城以西,并非武担山本身。
武担山为长圆形,宛如蜀王的一滴眼泪,中凹而东西凸出,因而二个凸出之处,又名东台、西台。宋朝诗人陆游就有“东台西台雪正晴”诗句。由于成都少城的中轴线是由北往南向的长顺上街,“龙脉”当在武担山。宋朝开始,成都城堪舆学峰起,以武担山为“靠山”,以红照壁为“案山”,将山川风水格局形表于大城内,延续至今。
南宋罗泌《路史》里提到了武担山的石阙与石镜,后来《蜀中名胜记》基本予以了转录,指出开明王在建造了占地数亩、高七丈的坟茔之外,还为之建造了“二石阙,石镜”,石镜“厚五寸,径五尺,莹沏”,“镜周三丈五尺”。重要在于,这是我们见到的蜀地出现石阙、石镜的最早记录。
汉代扬雄《蜀王本纪》对蜀地开明王朝在成都城内建立有七宝楼、望妃楼以及鹦鹉舟的记载,说明在秦灭巴蜀之前,蜀国都城里已有宫殿建筑和蜀地第一街赤里街等通道,但开明王所筑蜀王城范围较小。另据《华阳国志》载:“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后世称为“大城”,又叫“子城”。大城北近武担山,南至赤里,是蜀侯、蜀相和蜀郡守治所所在地,为成都的政治中心;少城在大城之西,是成都县治所在和铁官、盐官、市官等商业机构所在地,为成都的经济中心。“二城并列”的格局,古人称为“层城”或“重城”。成都的城垣格局承续了二千多年,到明清时期再出现“三城相套”,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一种重要类型。
蜀王思念王妃时便到王妃墓前徘徊,后来干脆在蜀王宫修了一座望妃楼。宋代赵抃(1008年—1084年)曾在成都为官,熟悉成都历史与风物,他的《成都古今记》记载说:“……望妃楼亦名西楼,闻明妃墓在武担山,为此楼以望之。”这是第一次文字记录成都“西楼”的出典,口口相传,西楼一说在民间应流传了很长时间。我估计,它落成时的名字应该就叫西楼。望妃楼的命名是旁观者着眼于其功用性质,开明王如果命名它叫望妃楼的话,就相当于一个体面之人公开发布情书。
望妃楼在成都子城西北之隅,秦汉时的成都子城西北隅,相当于现在成都市青羊区骡马市以北的王家塘街一带。此地距离武担山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开明王登楼,属于典型的“北望”。这也体现出高位人群扑下身子俯身基层的意象,开明王率先垂范,爱情就是平等的。
明朝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武担山曾被“武陵王萧妃掘之,得玉石(棺),棺中美女,容貌如生,体如冰,掩之而寺其上。”这也提示了蜀地佛教寺院的最早本土化。在我看来,神话学者叶舒宪说过:诗,乃言之寺,所建并非一定是佛教之寺,这也暗合了蜀地的诗脉流传。
武担山落成后,一直是成都的重要人文景点。唐朝诗人王勃从武担山上向成都城中望去,只见重楼叠阁,具有“磊落名都之气”,成都不愧为“三蜀之奇观”。到宋代,成都士庶最喜欢游玩的山有学射山、海云山和武担山,可供赏玩之水则主要有摩诃池、浣花溪、锦江、江渎池、万岁池等。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中国报人散文奖、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四川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李玥林)7月18日,为期两天的2018年RA国际机器人大赛·未来工程挑战赛在郫都区体育馆拉开序幕。此次大赛是郫...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