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作家看成都”穿越古今杜甫是资深“蓉漂” 在成都曾写下不少名篇

华西都市报 2018-05-30 03:15 大字

“全国著名作家看成都”穿越古今 采风活动中,作家们亲身体验制作豆瓣酱的乐趣。

?李敬泽

?徐则臣

?张楚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家心中也有一千个成都。

成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给予了作家无限的灵感,有的以她为背景,写出现代人在都市打拼的迷茫与挣扎,有的因她得到灵感,写出穿越古今的缠绵悱恻,有的仅仅是记录数千年来的变迁,就已足够打动人心。

为更好地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5月28日至29日,由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青年作家》杂志社承办的“新时代、新天府、新征程”重大主题创作——“全国著名作家看成都”活动在蓉举办。

两天的采风活动,著名作家分别前往成都市规划馆、郫都区战旗村、川菜体验馆等点位进行调研,体验成都的风土人情,了解近年来成都的变化成就。

走进成都规划馆:看见成都的过去与未来

5月28日上午,著名作家看成都活动第一站到访成都市规划馆,这里以成都的过去、现在、未来为线索,集中展示了成都城市发展历程。

在城址迁徙及建城史展馆,展出了自古蜀时代以来成都历史的变迁。成都一城,历经4500多年,城址未徙,城名未易,唐宋时期,城市扩建,又因广植芙蓉,而收获“芙蓉城”的美誉。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讲解员娓娓道来从古蜀至今的成都历史,让著名作家何马听得入迷。何马是畅销书《藏地密码》的作者,大学生活便在成都度过,“我在成都生活很多年了,但关于历史上的成都以前还不是很了解。了解这些历史后觉得很美好动人。”

成都的历史,同样给予网络作家“月斜影清”创作的灵感。常调侃自己是“蓉漂”的月斜影清,在采访中直言自己对成都的热爱,她在创作上古时期的小说中,把成都设置为中心,“这部小说六月即将完稿。”

高高低低的小房子、蜿蜒的河流、笔直的道路和纵横交错的农田,走进规划馆二楼,1300多平方米的超大成都市区全景沙盘展示了成都的现在和未来,也是这座城市的愿景。在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庹政看来,眼前的沙盘提纲挈领地陈列着成都的未来。庹政目前正在创作一部以成都为背景的小说,内容贯穿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迁,“这个规划是一个更为全景的介绍。”庹政谈到,将本土的发展与人文结合起来,正是他在小说里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走进战旗村:这里是乡村振兴的范本

湛蓝的天空下,鳞次栉比地分布着古典而又有特色的民居,村民们在树荫下惬意地一边乘凉、一边话家常。5月29日,著名作家看成都活动一行来到了郫都区战旗村,游人如织的小村庄这天显得格外热闹。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中获奖的张楚,是成都的“老朋友了”,但眼看着拔地而起的小洋楼,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是唐山人,我的家乡也有全国文明村和小康村,不过没法和这里比。”张楚告诉记者,眼前典雅的居住风格让他联想到城市里隐藏的别墅区,一种安逸典雅的生活方式呼之欲出,“这里可以打造成乡村振兴的范本。”

战旗村乡村振兴的路径同样让庹政赞赏不已。在他看来,战旗村是四川发展的一个亮点,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庹政告诉记者,结束此次采风活动,他将对战旗村的历史进行更为详实的材料补充,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

名家看成都/

结束采风后,作家们围坐畅谈心中的成都。那么,在著名作家的眼中,成都是什么样的呢?作家们围绕“我眼中的成都”“成都见闻与感想”“创作思路与方向”展开讨论。

李敬泽:变革的背后不变的是城市的温情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眼中,成都一直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第一次到成都市在八十年代,现在已经向一线城市发展了,这些年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变革的背后,也总有不变的温情,“成都具有包容性,这里的市民生活的闲适,是有底蕴和传统根基的,这是成都难能可贵的地方。”李敬泽提到,“资深蓉漂”杜甫在颠沛流离的年代定居成都,还写出不少名篇,“你能从他的诗歌中领略到生活之美,人情之美。一千多年以来,历经了种种变迁,这些美好还一直保存。”

徐则臣:成都安逸的另一面是发展很快

让鲁迅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徐则臣惊讶的是,成都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这座城市既有高速发展的经济,也能给予百姓强烈的幸福感。“走在成都街头,很容易让人想到繁华又典雅的欧洲街头,很是安逸。”徐则臣说,成都人爱喝茶,闲暇时光往河边随性一坐,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休闲地品茶,这样的生活几乎已经是成都“安逸”的标签,“外表很休闲,人们幸福感很强,但其实内在发展也很快,这很难得。”

张楚:成都是兼具优雅与悠闲、古典与现代的名称

在张楚眼中,成都是兼具优雅与悠闲、古典与现代的名称。“上一次到成都还是2010年,随团到四川做地震灾后的重建采风。”据张楚回忆,那次调研途经了汶川、映秀和都江堰,让他惊讶的是短短两年时间,一座座重建的家园拔地而起,心态也很积极、乐观。张楚用太极拳作比喻,直言自己眼中的成都人看似悠闲,其实内里强劲不已,拥有打不垮的品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儿时受人两斤米 今日捐资千万报乡情

王道元和他捐建的“蜀人之母”雕塑。在王家堂屋里,挂着醒目的王氏家规。编者按5月15日,全国妇联在京召开第十一届...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