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机制 深入改革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成都日报 2018-05-08 01:06 大字

周末,蒲江县光明乡樱桃山上热闹起来。张先生一家一早便来到这里,白天在果园里采摘樱桃、在农家乐美美地吃了一顿柴火鸡;晚上则住进打造一新的民宿,在院子里泡上一壶雀舌,和民宿老板、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品茶聊天。

乡村游越来越红火的背后,是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而这个来自蒲江县的片段,只是成都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去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列入了今后5年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发挥城乡统筹发展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当年11月,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召开,以“十大重点工程”“五项重点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成都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了坚实支撑。2017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8元,增长9.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2:1。

形态重塑

全域规划一盘棋

骑上自行车,家住怡丰花园的市民李女士开始了周末的“休闲绿道游”。沿着弯弯曲曲的锦江绿道,初夏的朝阳穿过浓密的树荫投下了斑驳的光影,两旁绿化带中各色花儿竞相开放,一路前行,造型各异的现代化高楼,一望无际的绿色菜地,翠竹环绕的林盘美景,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城市和乡村在身边移步换景,交相辉映,“这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李女士感叹道。

锦江绿道是成都天府绿道体系中的核心“一轴”,北起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南至双流区黄龙溪古镇,途经都江堰市、郫都区、五城区、高新区、双流区、天府新区10个区(市)县,串联起紫坪铺、三道堰、黄龙溪等9个城镇。与以往任何一条绿道都不同的是,它既不是城市绿道,也不是田园绿道,而是融合了城乡各种形态,跨越了五大文化主题的城市绿带。这条全长240公里的绿道如翡翠项链般穿过千年成都,串起了现代化天府新区、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精华灌区、锦城十八景、黄龙溪水乡古镇、古蜀农耕田园以及生态湿地、川西林盘、农民新居,构建出一幅展现天府文化的“千年锦江画卷”。

气势磅礴的锦江绿道,正是成都市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全域规划建设一盘棋的集中体现。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发展战略,成都市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动城市格局由“单极”向“双城”迈进、圈层发展向“多中心”支撑转变,构建“双核+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四级城乡体系,重塑城乡空间形态和经济地理。

在全域城乡一盘棋的规划下,各类资源要素也在城乡间融合、流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成都市创新人才要素供给,实施“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绿卡体系,引导人才、技术、土地、资本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创新技术要素供给,规划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平台”,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创新土地要素供给,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加快完善土地出让、租赁、入股和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激发土地要素活力;创新资本要素供给,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2017年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494.43亿元,同口径增长17.4%。搭建“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健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风险防控机制,2017年涉农贷款余额6014亿元,同比增长9.8%,农村产权抵押融资180.1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2017年社会资本参与实施农业项目389个,完成投资282.17亿元,其中重点项目43个,完成投资100.5亿元。

改革为纲

打破城乡二元瓶颈

4月20日,郫都区战旗村再次受到了全国关注——2015年,郫都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当年9月7日敲响全省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竞拍成功的“第一槌”,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这块面积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一个情景院落式商业街区——战旗第5季·香境正式开街。

传统的川西民居风格,加上徽派建筑的元素,再加上藏式建筑在色彩运用上的鲜艳和大胆,让战旗第5季·香境格外引人注目。这片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建筑集合了乡村民宿酒店、餐饮美食街、特色手工体验坊为一体的情景院落式商业街区,也让这个全国闻名的村庄有了比肩城市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

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引来了现代化的运营。虽然项目在农村,可擅长城市商业运营的迈高旅游公司却对其青睐有加,与战旗村共同成立了战旗景区管理公司,从景区规划、招商,到景区统一推广运营,确保景区人气持续火爆。目前全球民宿预订大牌“途家”已经入驻,预计在年底开业;特色美食街区商家正在加紧装修,预计在今年国庆全部开门营业;由郫都区蜀都乡村振兴投资公司打造的“郫都战旗精品”项目也入驻香境,这里展示的郫县豆瓣、先锋萝卜干、蜀绣等郫都特色产品受到了游客的青睐。“我们看好战旗村的发展,这里将会是一个让城市人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迈高总经理曾旭东告诉记者。

仅仅两年多以前,战旗村还是川西坝子上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庄,可如今已“长”成了一个城里人向往的现代化新农村,这便是改革的力量。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在改革之路上从未停步。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依法保护集体和农户的所有权、承包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土地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率达100%,业主土地经营权依申请实现应颁尽颁;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模式,提升小农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开展成员界定和股份量化,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盘活用好集体资产资源,采取土地统一经营、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劳务服务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产业跨界

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都江堰市龙池镇红色社区的果农张克明一大早便向山上的猕猴桃果园赶去,正值猕猴桃授粉的季节,为了2018年的收成,他可是一点也不敢马虎。“我们现在的猕猴桃紧俏得很,就算客商不上门来收都有好去处!”

张克明口中的“好去处”正是山下的精品民宿酒店。“2017年我们与当地老百姓合作的4个营地,共计1000多亩猕猴桃已经全部销售或是预订出去了,今年的订单比去年更多!”酒店销售代表许成龙指着厚厚一沓订单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酒店与果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按照“小农户+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由酒店委托果农生产高品质的猕猴桃,然后再由酒店通过自有平台向游客和会员销售。“我们的天然优质猕猴桃每公斤均价为40元,高出同一品种零售价格近4倍,尽管这样,还是供不应求。”许成龙告诉记者,酒店游客和会员除了零售购买以外,不少人还选择了认养猕猴桃树。“一棵树一年的认养费用是500元左右,猕猴桃成熟后所有收成都属于业主,这种定制化服务也受到了大家的热捧。”

一个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猕猴桃,竟然完全不愁卖,还能卖个好价钱,这得益于产业不断“跨界”,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据悉,按照“农业+旅游”的思路,成都市将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休闲旅游群和龙门山、邛崃山系山地旅游区,提升建设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的200个特色主题民宿和100个特色文化酒店,打造100个AA级林盘景区、30个AAA级特色镇(街区)、10个AAAA级天府古镇,塑造“中国川西林盘聚落”“天府古镇文化”“成都平原四季田园风光”等旅游特色品牌;萃取川西林盘文化、川菜美食文化、都江堰水文化、大熊猫文化、茶马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精华,成都市将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文创示范园区、农业文创空间,打造一批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乡愁馆、创意设计馆、文化博物馆、博览园和农业文创小镇、文创主题农庄、文创休闲农场、文创农艺工坊,培育一批农村文创智库、文创企业,形成200个以上“农业+文创”基地;依托龙门山、龙泉山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都市将大力实施“农业+康养”行动,打造50个以山地运动、森林康养为主的健康养生基地;围绕“农业+会展”,成都市将加快建设天府农业博览园,提升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等农业展会的对外影响力,支持涉农企业、协会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业展会,推动农业会展经济快速发展。

【奋斗者说】

郫都区安德镇广福村村支书汪生富:

农废残料变身加工原料

亩均增收千元

“5月厂区就能正式建成,6月通过质量认证后就能正式投产了。”郫都区安德镇广福村村支书汪生富告诉记者,随着广福村的韭黄产业一天天壮大,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的矛盾就在一天天激化。而广福村与中国川菜产业园相连,一个偶然的机会,汪生富与园区内的龙头企业润禾家园达成共识。润禾家园在广福村设置了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将利用干撕韭黄废料进行深加工,制成韭菜调味品等制品。工厂投产后每天能解决70吨—90吨干撕韭黄废料,年生产能力预计在2000吨左右。到时候,不仅是广福村,周边村镇的干撕韭黄废料都能变废为宝,成为生产韭菜制品的原材料。“给放错了地方的废料安好新家,老乡们将废料卖给企业,每亩还能增收1000元。”汪生富给记者算了笔账,干撕韭黄废料变废为宝,解决了环境治理的大问题,每年能减少近10万元的环境治理经费开支,同时,每年全村能增收200多万元。

【市民声音】

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村主任陈奇:

城乡融合

新农村有新未来

迎来送往,筹备活动……这段时间,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村主任陈奇特别忙,刚刚落成的“呆住|明月文化艺术酒店”正式投入使用,诗人阿野的诗歌创作工作室——晤里,也投入试运行;艺术家、美食家熊樱的樱园也在如火如荼地生长着。此外,茶主题空间、皮影艺术博物馆、设计工作室、主题民宿也在陆续建设。“在这里,我们新村民和老村民和谐相处,年代感和时代感相互交融,一边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边是图书馆、艺术馆、画廊、咖啡馆、陶艺馆、民宿、艺术酒店、剧场。”陈奇介绍,明月村这个几年前刚刚脱贫的小山村,用一个个文创项目,为村民们打开了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城市人开启了全新的田园旅居生活。“城乡融合,新农村有新未来!”本报记者 陈泳 李萌

新闻推荐

从“提议者”到“见证者”,再到“使用者” 他们的提议 让绿道“更智慧”

马胤在鹿溪智谷绿道的米莫游戏迷阵玩耍摄影记者王红强践行新理念交出新答卷今年8月,徐一丹将带团队搬到兴隆湖畔的菁蓉中心,下楼沿湖边绿道步行,可以无缝衔接到今年初刚建好开放的天府新区智谷...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