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管辞职卖房游全国,最终选定安身之处 栖居在成都 当起“农场主”

成都商报 2018-04-15 01:40 大字

白秀娜养了很多只小狗 摄影记者 张士博

夫妻俩劳作时休息片刻

白秀娜午后坐在院子里看书

搞起生态农场

2011年,在一家国企担任项目总监的白秀娜卖掉房子,一家三口离开北京开始全国旅行,最终选择成都居住下来,并流转了120亩土地,搞起了生态农场。

希望做出品牌

白秀娜称,农场现在年产五六万斤红薯,这些遵循自然农法的农产品,通过朋友圈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她希望做出品牌,带动更多人做生态农业。

她说

成功的模式不止一种

老家在辽宁鞍山,父亲是工人,白秀娜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发愤图强考大学,找一个好工作。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进了重庆大学,成了家族中唯一的大学生。

“那时候认为,成功就是有一个北京户口、房子、车子。”在北京打拼的几年时间,她很快实现了这些计划,但是生活却并不快乐。

“其实,成功的模式不止一种。”如今,白秀娜说,当自己想通了这件事,放弃在北京的工作生活就顺理成章了。而逃离的路,丈夫马忠群的陪伴也非常重要。两人是高中同学,马忠群的生活哲学就是“随遇而安”。至于家人,白秀娜说,放弃工作这件事儿,她一开始没有告诉父母,“如果不‘先斩后奏,肯定成不了\’。”

七年前,白秀娜辞了职,卖掉了北京五环外的房子,一家三口开始全国旅行,寻找一处栖息之所。行至成都,他们决定留下,流转了120亩土地,搞起了生态农场,白秀娜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白庄主”。

门前六七树、山泉引入家,住进搭建田间的蒙古包,种上自己喜欢的果树、蔬菜,一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到了收获季节,地里的红薯成熟了,通过网络卖到北上广。这些遵循自然农法种植的农产品,比当地老百姓的红薯价格高出了十几倍。这个从国企辞职的高管,开始颠覆着村民的传统思维,成为他们争相讨教的对象。

逃离

卖掉北京的房子 来一次远行

大学毕业后,白秀娜的“北漂”生活还算顺利。攻读MBA,她在一家国企担任项目总监,丈夫马忠群的采购工作也干得风生水起,一家人在北京五环外买了房,有了自己的车子。工作十年之后,白秀娜却对大城市的生活开始有些无所适从。

公司在中关村,上班堵车通常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工作压力虽然不大,每天有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路上。”白秀娜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哪种生活。

生完孩子过后,她的“逃离计划”提上了日程。“孩子出生后,我得了产后抑郁症。”白秀娜说,整宿失眠,自己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她开始和丈夫摊牌,马忠群一开始放不下当时的生活,毕竟到北京打拼十多年,这些都是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

“我告诉他,你可以留下,我和孩子去外地住。”白秀娜的坚持,让丈夫有些慌了神,最后终于同意了她的决定。

2011年,100多平米的房子,卖了152万,夫妻俩带着孩子离开了北京,开始了一场全国旅行。“一边旅游,一边考察,主要还是想找个地方安顿下来。”白秀娜先后到了大连、青岛、昆明、重庆、西安、成都。

栖居

选择停留在成都 做起生态农业

两人最后选择了成都。“选一个地方,要看它是否符合你的气场。”白秀娜说,“在成都,火锅、茶馆、麻将,都散发着安逸、闲适的气质。”

2012年,他们在新都买了房子。一次到青白江游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农场,他们也开始考虑做一个农场主。

郫都区、双流、温江、龙泉……2014年,两人开着车子跑了30多天,最后在金堂县梨花沟村找到了一处地方。海拔570米,梨花沟村村落尽头的小山坡上,白秀娜和丈夫搭建起了蒙古包,牵起塑料管道,将山泉水接到家中。土壤不够肥沃,就种点生命力顽强的红薯;田里不能蓄水,就种旱作植物。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到了梨花沟村,每一步都是从头开始。“生态虽然好,但是人也少,很多配套是不齐全的。”马忠群倚靠在一台农用三轮车前,穿着一条运动裤,脚上一双黄胶鞋已经磨破了边,介绍着这些年农场的一些变化。

没有网络,争取了一年多,总算解决了网线问题。夏天就要来了,家里电器超过25千瓦,一开空调就跳闸,4月11日这天,白秀娜开动车子,驶出了农庄,去解决动力电的问题。

农场生活

农产品卖到北上广 村民们争相来讨教

种蔬菜养鸭鹅 干完农活写写小说

村道的尽头,拐入一条黄泥路,“白庄主”的蒙古包就出现在了田间地头。农场正对连绵青山,门前一排柏树,进门两侧,是马忠群从山下收回的轮胎,里面种上了小辣椒、小白菜、四季豆。右手边就是一个蓄水池,篱笆旁边有十多只鸭、六七只鹅。

刚进农场,停靠着旋耕机、红薯收获机、拖拉机,每台机器,马忠群都能够亲自操作。帐篷有各自分区,客厅、书房、卧室、客房……“流转了120亩土地,是不是比北京的房子大多了?”马忠群笑着说,每天除了干农活儿,就是看书,现在书都看完了,自己干脆在网上写小说。“玄幻小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累了,就去后山的健身步道徒步。

每天下午4点左右,白秀娜就要开着车子下山,去镇上的学校接孩子。栖贤乡小学,村里的孩子嫌路远,都在镇上租房住,白秀娜却每天坚持把孩子接回家中。从学校回到农场要20多分钟,母子两人一路聊着天。

“如果不是想到要有玩伴,可能我们会自己教育孩子。”白秀娜说,孩子在4岁时就学了2000多个汉字,平时买了书在家里看,“他特别喜欢看自然科技类的读物。”

遵循自然农法 农产品销路越做越广

“我们要下半年才有粮食卖,现在的都是自己吃的。”11日中午,白秀娜接到了电话,金堂一位市民打来的,想要买点农产品,但白秀娜告诉对方,自己的农场都是种半年、休息半年。

白秀娜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农场年产五六万斤红薯,这些遵循自然农法的农产品,通过朋友圈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开始是通过同学朋友来营销,后来这个圈子越做越大。

“农户的红薯可能一斤就几毛钱,但我们的红薯按照自己的方式种植后,要卖到十多元。”白秀娜说,一开始到村里来当农民,还是会有嘲笑的声音,村里人都想往村外跑,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异乡人愿意到这里来当农民。

直到后来,村民发现他们的西葫芦能够卖到20多块钱一斤,开始有人上前讨教。白秀娜说,她给大家解释,要解决质量和渠道的问题。

收获季节,白秀娜和丈夫要到山下的大学城发货,顺便取回自己的快递,43岁的白秀娜乐此不疲,“哈哈,还年轻嘛,至少还能干二十年。”她告诉记者,希望能够做出品牌,带动更多的人做生态农业。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新闻推荐

不愿购买高价冰砖 成都一批发市场商户遭保安围堵

封面新闻4月11日消息,“外面买的冰块绝对不能进市场,马上出去!"“市场里面卖10块,外面卖6块,凭什么不让我们买?"“里面的冰块有检验报告,外面没有。"……...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