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栽培金针菇 工厂化生产效益高

四川农村日报 2017-11-29 06:03 大字

工厂化生产的袋栽金针菇。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11月9日清晨,位于郫都区唐昌镇平乐村的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辆辆大货车早已停在公司门口。每一天,这些大货车将把多达30吨的优质黄色金针菇从这里运往各地。

金针菇是四川省主要栽培食用菌之一,也是郫都区唐昌镇本地的一种老品种菌菇。近年来,作为四川省食用菌重要生产基地的郫都区,正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生产向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变。“现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种植金针菇不是那么随便的事情了。鲜食和加工,对品种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今,我的货品质量高,每天都是供不应求。”该企业董事长李宗堂笑呵呵地说道。

产量不稳定种植遇难题

金针菇目前分两种,一种黄色金针菇,口感脆,但是保质期短;另一种白色金针菇,口感欠佳。黄色金针菇,是李宗堂非常看好的唐昌本地的一种老品种菌菇,市场反响好。

“黄色金针菇市场批发价每斤4元左右,而白色金针菇批发价格只有每斤2元。”凭着多年的个体户种植金针菇的经验,李宗堂发现,农业栽培中,黄菇、白菇产量差别不大,但黄色金针菇市场反馈最佳。

随着金针菇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需求加大,生产模式将向工厂化栽培模式发展。面对市场的选择,2016年,李宗堂筹办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小作坊扩展成大工厂,开始工厂化栽培黄色金针菇。“以前,栽培黄色金针菇产量非常不稳定。冬天来了,温度变低了,不易出菇;夏天一热,温度升高,金针菇变色、基底变黑,质量变差;夏季温度高就无法生产金针菇。”李宗堂回忆道。

与此同时,李宗堂也发现,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方式的成本天花板也逐渐显现。“20多年来,金针菇售价没有涨多少,原材料比如麸皮、米糠、棉籽壳等却一路上扬,劳务费更是涨得厉害,几乎占到总成本的1/3。”

改良品种工厂化生产

为了提高工厂化生产效率,李宗堂决定引进科技,从改良更换黄色金针菇品种下手。2016年,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王波研究员带领团队来到了李宗堂的企业,开展金针菇品种改良攻关。

“我们研究发现,金针菇工厂化种植分袋栽和瓶栽两种。目前,工厂化瓶栽模式已大面积生产,但产品质量却不如袋栽。”为此,王波选育出适宜工厂化袋栽的黄色金针菇品种川金54和白色金针菇品种川金33,在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面积应用,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工厂化袋栽金针菇与自然气候下栽培比较,生育期大大缩短了。工厂化袋栽金针菇生育期为55天左右,而自然气候下栽培需要120天。工厂化袋培的金针菇菇体粗壮,产量和产品质量稳定。”李宗堂说道。

此外,李宗堂结合自己从业多年的经验,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研发了整套的技术标准和所需生产设备,项目总投资将达到1.2亿元,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收集流程机械化,设备的自动控制、数据的自动传输等生产全程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实现金针菇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如今,投产仅仅半年,该企业已经实现利润过700万元。

新闻推荐

30 咸菜和文化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我同意他的看法。这两天自己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西方似乎没有咸菜。我吃过“洋泡...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