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 产业兴 农村富一座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路径
从缓缓降落的飞机上俯瞰成都平原,良田美地,沃野千里。绿道如玉带延伸,村庄如珍珠散落。田野、村庄、农民、游客,在“联城带乡”的成都,交织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村富的公园城市乡村图景。
眼前的画面,正是成都市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中,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放在重要位置,守好“三农”基础,强化以城带乡的生动实践。
稳住粮食底盘、推进建圈强链,提升生态价值、深化改革创新……一座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路径逐渐清晰。2021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2%以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33个大中城市第3位。
强基保供
守好超大城市“压舱石”
沟渠纵横,土地平整。走进彭州市濛阳镇4万亩高效菜粮示范区高标准农田项目,旋耕机、播种机来回作业,田间蔬菜青翠欲滴。“自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我们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了,效益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彩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王有余高兴地说。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两条底线任务之一。坚决落实中央、省委要求,成都市大力推进强基保供,巩固提升“米袋子”“菜篮子”供给质效,重现天府之国“稻米满仓”的盛景。
近年来,成都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按照“只增不减”的目标抓好粮食生产,创新实施2.5万亩低效苗木恢复水稻种植试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区(市)县财政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总投入不低于3000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358.04万亩,其中2021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2.8万亩。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72.8万亩、产量230.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3万亩、2.7万吨,超额完成粮食扩面增产目标任务,连续两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增”。
超大城市的农业农村,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建圈强链、提质增效”的原则,成都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集成科技、人才、项目、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推动整个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强链补链、聚链成圈。2021年共培育省级园区9个,评定市级园区18个,认定县级园区33个,其中蒲江县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创新赋能
加速推进城乡融合
启程去北京之前,全国人大代表、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还在加班加点——又是踏青旅游的旺季,村里的微盆景营地、直播带货活动都得一件件落实。
岷江村曾经以花木种植为支柱,几年前由于苗木市场饱和,一度陷入困境。为了打破瓶颈,村上引导村民将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收益权作价入股,与村集体组织合资成立村集体公司,先后引进九坊宿墅、岷江书院等一批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项目,将满目的青枝绿叶变成了发展的“金枝玉叶”。
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这是岷江村从困难村到网红村的“法宝”。依托川西坝子优良的生态文化本底,成都市深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3.93%,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59%。依托“大美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也喷薄而出,创新营造出一批乡村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
“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聚焦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五大改革任务和十大重点工程,成都正在探索利用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升建设“农贷通”平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构建。本报记者 陈泳
新闻推荐
祝增巧在工作中图据彭州法院供图近日,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宣传“双百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的通知》...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