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烈士的家书 聆听上世纪中国青年的呐喊

成都日报 2021-03-04 03:03 大字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100年来无数华夏儿女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振兴,用自己生命的火炬,照亮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在彭州市档案馆有这样一份档案,是一位学子在90多年前从成都写给父母的家书。

这封布满密密麻麻字迹的家书,出自彭州青年何秉彝烈士之手。时隔近百年,透过纸页,仍能听到上个世纪中国青年的呐喊。

何秉彝(1902年-1925年),字念慈,中共党员,出身于四川省新繁县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1914年随父母迁居四川省彭县。1924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读书,后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封信,是时年22岁即将从成都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准备报考大学的何秉彝,在1924年春天写给双亲的一封私函。他在信里写道:考大学的事情,“要首先认识清楚自己,在志趣未定之先”,“就要郑重的考察,仔细的鉴定”,才能使之成为自己“矢志不移的志向”。

青年之志,志存高远。那何秉彝的志向是什么呢?

“男现在是二十世纪的新青年”,“生在这离奇的二十世纪的社会里,便要为二十世纪的社会谋改造,便要为二十世纪的人民谋幸福。”所以,他要去“中国土地的先觉”——上海,攻读社会学。

1924年8月,何秉彝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专攻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达上海后,何秉彝就开始接受新思想,并积极传播新文化,他还组织成立了“彭县旅沪学会”。

1925年初,何秉彝被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执委和上海学生联合会秘书、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爆发,担任运动总指挥机关上海学联联络员的何秉彝,在南京路遭到英国巡捕枪击,身负重伤,于次日壮烈牺牲,时年23岁。

1925年5月31日,上海《民国日报》发表了《昨日南京路之大惨剧》整版报道,6月3日,上海大学四川同学会发布了《为烈士何秉彝君惨遭英人枪杀泣告全国同胞》的悼文。

1984年,何秉彝烈士的故乡彭州为他兴建了“秉彝亭”,以纪念这位青年烈士。

一门两烈士,何家除了何秉彝,还有一位烈士何秉钧,两位是同胞兄弟。何秉钧生前曾担任四川会馆团组织负责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指导员兼军事教员,1928年5月,为营救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何成湘牺牲,时年22岁。

如今的彭州市档案馆共收藏了何秉彝、何秉钧烈士1923-1928年在上海、武汉求学、参加革命直至牺牲前写给家里的书信及有关烈士的纪念、回忆文章共85件。

本报记者 李颖 图片由成都市档案馆提供

新闻推荐

探索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模式同城化项目签约取得新进展

位于彭州市敖平镇与什邡市马井镇交界地带的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陈良摄毗邻城市交界区域的融合发展,是打造同城化发展...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