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鼓舞 起若飞羽体如游龙

成都日报 2020-11-23 02:20 大字

杂技盘舞画像砖拓片 成都博物馆藏

盘鼓舞画像砖拓片 成都博物馆藏

汉代流行的舞蹈除了长袖舞、公莫舞(巾舞)之外,盘鼓舞也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舞蹈。如果说长袖舞、公莫舞(巾舞)是汉代上流社会的宠儿,那么盘鼓舞则是普通百姓的最爱。

在四川出土的一些画像砖上,就有一些这种艺人跳盘鼓舞的场面,如1956年彭州出土的“盘鼓舞”画像砖、绵竹和广汉出土的“杂技盘舞”画像砖。

彭州出土的“盘鼓舞”画像砖:砖为长方形,长47.0厘米、高20.80厘米。画像砖正中是一个头饰高环双髻、身着束腰窄服的女艺人正在跳“盘鼓舞”。只见她双手各持一条长巾,一臂上举、一臂向下,两腿作跨步腾挪状。她的脚下有两鼓,鼓的四周有七盘。画面的左侧,另一女伎屈肢倒立在十二层几案上。这种表演,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在的杂技表演中看到,汉代称之为“叠案”。画像砖上的右面是一头绾双髻,着宽袖束身衣、灯笼长裤的俳优,正在表演一种流行到现代的“弄丸”杂技。

绵竹和广汉出土的“杂技盘舞”画像砖:砖呈长方形,长45.5厘米、宽25厘米,内容与彭州出土的“盘鼓舞”画像砖相似。画面右侧是一宽袖束腰舞服的伎人,双手各持一小棍,棍上系有飘带或长巾。只见她身体前倾,正在盘鼓上做跳跃动作。画像砖正中是一个头梳朝天椎、赤裸上身的大肚俳优正在表演“弄丸”。只见他半蹲在地,仰面朝天,脖子伸得老长,动作十分夸张滑稽。叠案表演仍然在画面的左侧,几案有七层,一女优双手撑案做倒立状。

盘鼓舞又名七盘舞,原本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舞蹈,汉代被广泛用于宴饮时的表演。其特点是在地上排列数量不等的盘和鼓,舞伎就在这些盘、鼓上舞蹈。盘、鼓的数量和位置,由舞蹈动作的难易程度以及舞者的技能高低灵活掌握。舞蹈过程中舞者以腿、足等部位敲击鼓面,并且一边舞蹈一边歌唱。盘鼓舞有独舞和群舞之分,以独舞为主。四川画像砖上的盘鼓舞画面,大多是一人的独舞。

对于盘鼓舞,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多有描写,如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傅毅的《舞赋》、建安时期文学家王粲的《七释》、三国时期卞兰的《许昌宫赋》等等。此外,东汉的另一位文学家张衡也曾作有一篇专门描写盘鼓舞的《舞赋》,可惜大部分赋文已经失传。

傅毅《舞赋》中是这样描写盘鼓舞的:“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鶣飘燕居,拉鹄惊……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漼似摧折。纤弛蛾飞,纷猋若绝。超逾鸟集,纵弛殟殁。委蛇姌袅,云转飘曶。体如游龙,袖如素霓。”王粲在他的《七释》中也如此写道:“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邪睨鼓下,抗音赴节。清歌流响,依违绕结。安翘足以徐击,馺顿身而倾折。扬蛾眉而顾指,仪闲暇以超绝。飙骇机发,杂沓遄促……转腾浮蹀,逐激和柎。足不空顿,手不徒举。仆似崩崖,起若飞羽。”

从这些诗句和画像砖上的图案看,“七盘舞”是一种技艺要求很高的舞蹈,舞者必须不停地在盘鼓之间穿梭、腾跃,“翘足”在盘鼓上有节奏地“徐击”,做到“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盘鼓之声时缓时急,随着节奏的起伏变化,舞者时而轻歌曼舞如闲燕;时而急舞狂歌似惊鸿。盘鼓舞是歌舞与杂技艺术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舞蹈,具有其他舞蹈所没有的风格和特色。汉代时期,由于对外交通的发展,国内外经济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更为频繁。过去汉族的舞蹈大多以手和腰的表演为主,腿上的舞姿为辅。而其他民族的舞蹈则正好相反,多以下身和腿上的动作见长。盘鼓舞一方面沿袭了汉族舞蹈手和腰部动作的特点,包括长袖和长巾的舞动变化。另一方面又借鉴其他民族舞蹈的优点,加强了腿部力量的表现。腾挪跳跃、旋转点踏,既柔美婉转又刚健有力。舞蹈动作更为丰富,大大提高了舞蹈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四川画像砖的画面上,盘鼓舞基本上都有杂技同台演出的场景。叠案戏是舶来品,来自安息,又称“安息五案”,汉代时这种杂技表演在我国已经很流行了。用于表演的几案数量不等,最多的可达十几个,伎人要在上面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惊险动作。弄丸又称跳丸,是我国古代十分流行的一种杂技项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史籍记载,如《庄子》卷八注:“宜僚善弄九铃,常八个在空中,一个在手。”弄丸的特点是由伎人两手连续抛接若干丸铃,抛接丸铃的数量越多,技巧也就越高。弄丸多以侏儒俳优配合其他舞蹈的表演,观众在凝神观赏舞者高超舞技的暇余,能够偶尔放松一下,看看他们的滑稽表演,整个演出气氛更加轻松、欢快。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从“三个变化”看彭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从“三个变化”看彭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彭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社会治理体...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