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牡丹产业 振兴地方经济 陈学湘《中国牡丹文化大系·产业卷》序

菏泽日报 2020-10-30 09:50 大字

萧若然

牡丹,原产中国,9个原种全部在中国境内。“牡丹”一词,最早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这是一部我国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之作,它所总结的都是先秦时期的药学成就。书中收载药用植物365种,其中就有“丹皮”(牡丹的根皮),“丹皮”中的“丹”字应是对牡丹的省称。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大黄牡丹汤”“肾气丸”等5个药方里都有牡丹皮的记载,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中治疗“血瘀病”方中用“牡丹二分”的记载,坐实了“牡丹”一名早在东汉文献中即已出现。以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论之,民间出现得更古远一些。联系宋代李昉《太平御览》中“《范子计然》曰:牡丹,出汉中、河内,赤色者亦善”,这个结论是有理有据的,即牡丹之名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至于为何称牡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言:“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

牡丹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应当在人们发现牡丹具有药用价值之后。采药是有劳动强度的,有时还有危险,回来后又要加工炮制,如何用药更需要医生的诊断,这一连串工作下来,不可能是免费的。所以,我认为,牡丹成为商品与发现它的药用价值是同步的。

牡丹花作为商品出售晚一些,始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买花》诗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种(牡丹)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 柳浑《牡丹》称:“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张又新《牡丹》更说“牡丹一朵值千金”。赏花、爱花、买花人的热情,使鲜花市场悄然兴起,牡丹商业化栽培随之而来,长安城的牡丹花市,一直延续到唐末。宋代牡丹情结更浓,钱易《南部新书》称长安“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宋獬说“第一名花洛下开,马驮金饼买将回”,这说明唐宋时期牡丹已成为贵重商品。有人买花,就有人种花,洛阳就出现了以牡丹为生的花农。

买牡丹是为了培植、赏花,不买也可以实现观花的目的,就是到花园里去看,这就出现了延续至今的“门票经济”。开观花“门票”先河的是五代后周宰相魏仁溥,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魏氏日收十数缗”。到了宋代,牡丹身价倍增,观赏门票价格更高,一株牡丹花“需付千钱,方可入观”。在牡丹价格高企的刺激下,牡丹栽植规模、栽培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嫁接技术、熏花技术、催花技术均有发展。牡丹花木经销交流屡屡见诸文献,而尤以清代曹州“牡丹商”的营销活动最为活跃。光绪《菏泽县乡土志》:“牡丹商,皆本地土人。每年秋分后将花捆载为包……北赴京津,南浮闽粤。”从苏毓眉《曹南牡丹谱》“曹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乾隆《曹州府志》“牡丹芍药……士族资以游赏,贫人赖以养殖”、余鹏年《曹州牡丹谱》“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光绪《菏泽县志》“出城迤东,连阡接陌”、《山东通志》“牡丹曹州最盛,居民有以此为业分运各省”的记载看,远在明、清,牡丹已经形成了药用、观赏、栽培、鲜花的产业链条。

我国牡丹观赏栽培始于东晋(宋·余仁中《顾虎头列女传》);隋代,牡丹种植面积开始扩大,“隋炀帝世始传牡丹”(宋·高承《事物纪原》)、隋炀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宋·刘斧《青琐高议》);唐代,牡丹盛于京城长安(《国史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牡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皮日休《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疯狂”(白居易《牡丹芳》),“唐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宋代,牡丹盛于宋都洛阳、河南陈州、四川彭州,有“牡丹出丹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之盛且多也”(宋·张邦基《陈州牡丹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南宋·陆游《天彭牡丹谱》)为证;明代,牡丹栽培中心移至亳州、曹州,“今亳州牡丹更甲洛阳,其他不足言也”(明·薛凤翔《亳州牡丹史》)、“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苏毓眉《曹南牡丹谱》);清代,牡丹“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光绪《曹县志》)、“曹州牡丹甲齐鲁”(蒲松龄《聊斋志异》)。一般来说,牡丹兴盛之地,也是牡丹商品经济发达之地,不过各地有所侧重罢了。如:九朝古都洛阳,偏重于发展牡丹观赏旅游,人称“观赏牡丹”;黄河冲积平原菏泽,偏重于发展牡丹种植繁育,人称“吃饭牡丹”;中华药都亳州,偏重于发展药用牡丹种植。

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发展,中国牡丹早已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牡丹花已盛开于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朝鲜、荷兰、韩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这个走出国门的过程,也是牡丹商品生产销售、交流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仅把牡丹的种植作为牡丹产业看待,但实际上,以苗木生产为主的种植业(包括盆花生产、切花生产)、以牡丹观赏为主的观光旅游业(花会、花节、花展)、以牡丹深加工为主的加工业(药品、保健品、食品)和牡丹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人文等)产业,都可以做成一个完整的大产业。 1996年,在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兰州年会上,牡丹产业化发展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协关于“中国牡丹之都”“中国牡丹花都”“中国牡丹之乡”的命名,各地关于牡丹为市花的命名,都促进了牡丹文化、牡丹产业的发展。2011年,山东省率先提出油用牡丹生产发展规划是以省为单位最早对牡丹产业进行规划的省份。现在,牡丹特色产业社区(菏泽市牡丹区百花园社区)、牡丹商品化生产专业村(洛阳市邙山镇土桥村)已有形成,这个发展局面说明,牡丹产业发展已经迎来了春天。

陈学湘先生主编的《中国牡丹文化大系·产业卷》,用政策、研究、媒宣、实践4个板块介绍了有关我国牡丹产业的发展概况,高度、深度、广度、厚度兼具,为进行牡丹深化研究、发展牡丹产业、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参考,是对我国牡丹商品生产的一大贡献。相信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努力、科技给力、媒体助力,牡丹产业发展定能高歌猛进!

在编辑过程中,鄙人发现囿于《中国牡丹文化大系》这套书体例的限制,读者尚不能从《产业卷》中系统地了解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故而不揣浅陋,胪陈心得,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亦有弥补缺憾之益。倘能既裨辅读者体味,又求教于方家有获,即为大幸!谨为序。

新闻推荐

84项指标促进乡村发展治理

彭州发布专项指导指标体系84项指标促进乡村发展治理本报讯(王晋朝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亚飞)10月22日,彭州市发布了《以...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