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破锣”里的乡村抗疫事
锣主人将锣面上的裂缝比喻为自己的“勋章”
肖佑安用的锣。四川博物院刘骐恺供图
扫一扫,看战疫展品30讲。
古铜色的锣面在灯光下泛着亮色,锣面中心处,一条裂缝颇为醒目。
近日,在四川博物院举行的“战疫——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上,这面和乡村大喇叭摆放在一处的“破锣”引起不少参观者发问:一面“破锣”和抗疫有什么关系?□本报记者 边钰
“环村”宣传防疫知识
从1月底到4月初,60余天时间里,每天早中晚三次,彭州市致和街道红瓦村村道上,“土味”顺口溜后,总有一声声响亮的锣声回荡。这是红瓦村村民温暖的抗疫记忆。
由于被敲得过于频繁,锣面中间部位已出现裂缝。而今,这面承载着乡村抗疫记忆的“破锣”现身四川博物院,让参观者感受到当地群众投身抗疫的忘我与奉献。
63岁的肖佑安是这面“破锣”的主人。他将这面锣上的裂缝比喻为自己的“勋章”,“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身体很好。如有需要,我还上。”
今年1月23日,接到村上开展疫情防控的通知后,肖佑安和其他志愿者一道忙起全村的抗疫工作。分发宣传资料、讨论值班轮守、制作守点标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肖佑安却总觉得欠点什么。作为土生土长的红瓦村人,肖佑安对这片土地相当熟悉——这里生活着537户2000余名村民。“其中,60岁以上的有500多人。”肖佑安说,尽管村上有村民微信交流群,但里面活跃的大多是年轻人,老年人接收疫情防控信息还不太及时。
怎么办?肖佑安把心中的焦虑告诉红瓦村党总支书记柳斌。一番交流后,他主动请缨,把抗疫顺口溜录入扩音器,带着锣和扩音器走乡入户宣传。1月28日,肖佑安开始了自己的“环村”抗疫宣传路。“病毒真凶险,飞沫可传染。切断传染源,聚会要避免……”扩音器的宣传语每结束一句后,肖佑安就敲上一声锣,以示提醒。
顺口溜被记得滚瓜烂熟
“环村”一次超过7公里的路程,足足花了肖佑安3个小时。其中有1公里还是泥巴路,碰上雨天,回来洗鞋就洗出了一盆子的泥水。后来肖佑安骑上电瓶车,把扩音器和锣分别挂在车把手两边,继续穿行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碰见家中有老人的院落,他就骑得慢一些,以便让老人听得更真切。3月末的一天,肖佑安突然发现锣声不那么响亮了,一看,锣的中间竟被敲出一条缝。
接地气的“土味”宣传方式赢得不少村民点赞。70岁的周善伍从肖佑安这里知道了不少防疫知识,“勤洗手,少出门;不聚会,戴口罩;好习惯,不能掉……”顺口溜被他记得滚瓜烂熟。游学林的小孙女每次听见锣声,都摇头晃脑地告诉家人:“打锣的肖爷爷又来了,喊你们要多消毒来勤洗手。”
在四川省,像肖佑安这样用“土办法”宣传抗疫知识的村民不少。比如,在广元市旺苍县万山乡,当地村组干部也拿着铜锣喊起了自己编写的防疫顺口溜;而在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永定村,村民们也经常听到敲锣喊话声……
一面“破锣”,折射出四川乡村因地制宜,用“土办法”让抗疫知识深入民心,不落下“任何一户,任何一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决心。
新闻推荐
那一年 父亲移植骨髓救女儿 父亲节 女儿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感谢爸爸!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邓俊秀和父母受访者供图3年前,16岁的成都女孩邓俊秀持续一周反复高烧不退后,被诊断出急性淋巴细胞B型白血病,突如其来的...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