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除了创办石室 还是四川文姓之始祖
文翁塑像本报资料图片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良哉两千石,江汉表遗灵。”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咏文翁的五律《文翁讲堂》。汉景帝末(公元前145年左右),文翁任蜀郡太守。文翁办了两件大事,治水与办学,2000年来对蜀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称“文翁化蜀”。“文翁石室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官办学校,‘蜀学’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也缘自文翁……可以说,文翁教化,就像古蜀的纵目之神一样,为蜀人开了‘天目’。”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成都日报记者、作家蒋蓝言及文翁如数家珍,他还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冷知识”:成都文家场的得名,也与文翁有关。
文翁祠,中国第一座祠堂
文翁最后死在蜀郡太守任上。蜀人立祠追念文翁,后人更是感念不已。在彭州关口镇,至今仍能看到文翁祠的历史痕迹。在湔江堰旧址,至今廊柱犹存,颂褒之联刻于柱上,清晰可览。
宋仁宗时,宋祁于嘉祐二年(1057年)为益州牧,次年建文翁祠。南宋文学家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常山宋公至府,闻其事叹息之,且欲成公意,乃即其旧址建文翁祠。祠之内,图张君平、郑子真、司马相如、扬子云蜀先士凡九人,及公之像而十,常山公为之赞。”蒋蓝说:“从这段文字我们可知一个基本信息:宋祁修建了文翁祠,是希望通过修文翁祠将其精神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文翁祠是中国第一座祠堂,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祠堂文化。”
蒋蓝细细道来,《辞源》中“祠堂”的出处是《汉书·文翁传》:“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该词条同时还收录了张安世(?—前62年)与杜甫(712年—770年)的记载,而文翁生殁为前187年—前110年,由此说,文翁祠是见之于中国历史文献上最早的祠堂。在明嘉靖(1522年-1566年)以前,百姓平民是没有祭祖祠堂的。士大夫以上者,有立庙,而庶人无庙(祠堂)。在秦代,“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而文翁祠在公元前就建立了,至今有2000余年历史。
文家场的得名,也与文翁有关
2000多年前,文翁走出家乡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为蜀地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最后病殁在任。蜀地百姓为追怀其功德,立祠致祭。作为文翁后人,世代相传以其为骄傲自豪。蒋蓝说:“文翁为四川文姓之始祖。据民国《温江县志》记载,文家场‘为后蜀侍御史文谷故里’,《成都市金牛区志》指出,文家场‘因文翁后裔后蜀侍御史文谷宅在场北而得名’。文家场科弟进士门生,署名在册者有:文振齐、振德、振鹭、衡中、达之、振道、人中、定中、安中等十余人,有史赞曰:文氏诸族,科弟门生,可谓盛矣。”
巴蜀自古出奇才,源于文翁兴学
蒋蓝认为,巴蜀自古出奇才,这源于文翁兴学,也源于特殊地缘、季候、物产的不同,更源于通达南亚的“蜀身毒道”的异域文化的不绝输送,以及自秦朝就开始的移民入川,这些因素与本土文化“对撞生成”巴蜀文明。
如果说代表了汉赋鼎盛时期最高成就的司马相如,是蜀地第一位进入华夏格局而实现了一己才华的奇人,那么,扬雄、李白、苏轼、杨慎、李调元、刘咸炘、郭沫若、李劼人等大匠,联袂而起,激扬文字,成就了蜀地百科全书式人物的辉煌谱系。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新闻推荐
6月2日,在西安市曲江新区金滹沱二路,市民在临时摊区选购食品。(新华社发)日前,济南最大地摊环联夜市成“网红打卡地”。6月3日...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