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入蜀 天下人人皆识君

成都日报 2020-05-18 01:16 大字

高适曾到草堂访问杜甫,对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多有资助

许永强/文 本报资料图片

747年,宰相房琯被贬为宜春太守,门客董庭兰(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为寻生路来到河南睢阳(今河南商丘)。在这个大雪纷飞、遥空断雁、出没寒云的冬天,接连两次求仕不第的高适与董庭兰久别重逢。两人同处困顿不达境遇之中,匆匆一晤,各奔他方。高适写下《别董大二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既是激励朋友也是勉励自己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两年后的盛夏,45岁的高适长安应试中第。安史之乱后,他“火箭式提升”,由八品右拾遗升到从六品侍御史、正五品谏议大夫、从三品御史大夫、广陵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成为当时地位最显赫的诗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高适在四川的经历。

随玄宗入蜀 长策远图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郡蓨(今河北景县)人。752年,高适到河西凉州(今甘肃武威)进入西北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对边塞生活有最为切身的体验。他的名作《燕歌行》气势沉雄,音调流畅。“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的渲染,直至“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浩叹,不由得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惨烈以及对英雄的思念。他的《塞上闻笛》又是一番壮美明净的气质,令人平添一种审美意趣:“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高适已年过五旬,跟着哥舒翰到潼关防备。756年6月,安禄山进攻潼关,兵锋直指京师长安,唐玄宗抛下百官逃往蜀地。潼关失守后,高适自骆谷西驰,在河池郡(今陕西凤县凤州镇)谒见唐玄宗,成为一生功名的重大转机。唐玄宗对高适陈述潼关败亡之势的陈词很赞赏,升他作侍御史。10月,高适随唐玄宗来成都,又升为谏议大夫。

这是高适第一次入川,他向唐玄宗提出了“长策远图”的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反对“诸王分镇”。唐玄宗没有听从高适的“切谏”,于是他投效远在西北的新君唐肃宗李亨。唐肃宗升他为御史大夫、广陵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仅仅半年时间,高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下级小官,摇身一变成了节度使大员,但他却经历着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间。

历史证明高适反对“诸王分镇”并非过虑,安史之乱的战火还在熊熊燃烧,兄弟间的残杀就已开始。受命淮南节度使后,高适负责讨伐永王李璘,作战中亲手擒获一直敬重的好友李白。而此时,他的家乡睢阳正受到最惊心动魄的围城血战。在淮南的高适距离睢阳很近,却因讨伐永王无法救援。等结束淮南战事赶回睢阳,高适不仅目睹了家乡劫难,更经历另一个重要边塞诗人、好友王昌龄的死。

再入蜀平叛乱 文武双全

高适第二次入蜀是759年。这年“蜀中乱”,朝廷以高适为彭州刺史。高适赴川前,到长安朝见肃宗:“遂除彭门守,因得朝至尊。”(《酬裴员外以诗代简》)在入蜀途中有《赴彭州山行之作》:“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从759年5月入蜀到760年秋任彭州刺史(今成都彭州);从760年秋到763年2月改任蜀州刺史(今成都崇州);从763年2月至764年3月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今成都市),前后5年时间,高适曾平息两次蜀乱。

第一次是761年4月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叛乱。时为蜀州刺史的高适同西川牙将花惊定随成都尹、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克绵州,斩了段子璋,平定叛乱。

第二次是高适作为主帅,平定762年7月成都少尹徐知道的叛乱。当时,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新立,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被召还朝,任京兆尹,负责修二帝陵墓。徐知道自称成都尹、御史中丞、剑南节度使;派兵北断剑阁,阻止朝廷派兵入川;西诱吐蕃,共同叛乱。高适利用蕃汉兵内部的重重矛盾,很快击败了徐知道。由于高适平定叛乱有功,朝廷即以高适接替严武,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

在彭州、蜀州、成都三地任官的经历,令高适上奏《请罢东川节度使疏》:“望罢东川节度,以一剑南(即改剑南为一道,设一节度)”“西山不急之城,精以减削”。“罢东川节度使”“政存宽简”的主张,减轻了四川人民的负担,此建议也被朝廷采纳。

但第二次入蜀任职,高适的心境已是“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赴彭州山行之作》)。代宗继位后不久,他请求入奏:“二陵攀号,臣未修壤奠;万方有主,臣未睹天颜。犬马之诚,不胜恳款。候士卒稍练,蕃夷渐宁,特望圣恩,许臣入奏。”在被命担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时,他又要求朝廷更任他人,“许臣暮年,归侍丹阙。”762年12月,“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高适率兵抵御,虽然“师出无功”,并失陷松、维、保三城,但对牵制吐蕃对京城的进攻起了重要作用,朝廷并未认其有过。764年正月,朝廷以严武代高适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3月,高适奉命还京,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还京不到一年,765年正月,高适就去世了。

高适为蜀中局势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好友杜甫评价道:“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意思是高适的诗歌成就可与曹植、刘桢比肩,足可称为文武双全。

天涯喜相见 禄米资杜甫

高适759年5月入蜀,同年12月杜甫也入蜀。764年3月高适离开成都返京,杜甫于765年夏离成都赴奉节。高适在彭州、蜀州、成都任职的几年,大体也是杜甫流寓成都、梓州的时期。这对老友从742年起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杜甫《遣怀》) 经历李白、王昌龄两位朋友的变故后,高适对杜甫这一旧交显得异常关切,他比杜甫年长八岁,通过严武安排杜甫的住处,就是后来有名的浣花溪草堂。

杜甫一到成都,高适首先寄诗问候:“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佛香时入院,僧饭屡过门。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杜甫初到成都时寓居浣花溪寺,因此高适称他为“招提客”;用“佛香”“僧饭”“听法”“寻经”等,来描写杜甫在寺中的生活。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成都宅邸又名草玄堂,高适借以向杜甫索诗。杜甫在答诗中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自谦不敢像扬雄那样著经书,但像司马相如那样创作点诗赋倒是可以的。

两位老友经常有诗歌唱酬。761年正月初七,高适任蜀州刺史时,题诗《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案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堪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此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恭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柳条弄色”“梅花满枝”的人日美景反而“不忍见”“堪断肠”,就因为“身在南蕃”,遥念故乡。而故乡正遭安史之乱,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百忧千虑”“怜故人”。首先怜杜甫漂泊无定;其次以谢安比杜甫,怜他怀才不遇;最后以自己同杜甫相比,自己虽然潦倒,还勉强为一州刺史,比起南北漂泊的杜甫来,自己深感惭愧。诗中流露出高适对杜甫的深切同情,难怪杜甫在去世前不久重新翻阅到高适这篇诗作,大动感情,泪洒行间。

除诗歌唱酬外,高适和杜甫还不时相互造访。杜甫曾去蜀州访问高适,《奉简高三十五使君》曾谈及此事:“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天涯喜相见,披豁对吾真。”杜甫对能在遥远的四川同老友相见深感高兴,认为可敞开胸怀,尽吐真情。高适也曾到成都草堂拜访杜甫,杜甫写有《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邀请高三十五使君同到》和《王竟携酒,高亦同过》等诗。后一首写道:“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御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高适时已年近六旬。杜甫与老友开玩笑说,自己没有好菜招待客人,枉自麻烦你乘马远访,只好劝你多多喝酒。因为你头发已花白稀疏,而酒可御风寒。

杜甫初到成都,很大程度上是靠朋友的资助为生。“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高适显然就是向杜甫“供禄米”的故人之一。杜甫在生活困难时也曾直接向老友高适呼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这证明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新闻推荐

四川彭州4岁女童死亡:死因存疑 市刑警大队介入调查

四川彭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彭州5月5日发布《关于女童杜某某死亡的情况通报》称,4月29日7时59分,彭州市公安局接群众报...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