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高适
□新时报记者 徐敏
高适是盛唐最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高适的祖父高儡在唐高宗时立有战功,官左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辽东道、陇右道持节大总管,封平原郡公。高家在高适青少年时期家道中落,他生活一度比较贫寒。高适一生谋求仕途,中年之前却屡屡不得,直到中晚年才快速发迹,最终官至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旧唐书》中评价:“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的出生年份在学术界尚有争议,大致可以确定他与李白是同龄人,出生于公元701年前后。《旧唐书·高适传》中记载:“务功名,尚节义。”二十岁时高适西游长安,试图寻找一条求仕之路。诗作《别韦参军》云:“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唐代文人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中称高适“耻预常科”,青年时期的高适不屑走科考的正常途径谋求官职,而是期盼经人举荐受到天子的召见和赏识,从而获得公卿官位。
这一时期高适的人生理想透露出他的非凡自信以及在政治上的天真。二十岁这次求仕失败后,高适回到宋城(今河南商丘)过了一段躬耕读书的生活,他一边下田耕地一边苦读诗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恬淡安宁。隐居的高适并没有放弃功名之心,但是他逐渐认识到社会现实,头脑变得清醒,观察社会的目光也逐渐冷峻。他放弃了所希求的由皇帝直接征聘的非常之途,转而另觅其他更切合实际的进身之阶。
过了大约八年的躬耕生活之后,开元十九年(731)秋,三十岁左右的高适从宋州出发,北游幽蓟。这说明诗人想走从戎入幕而步入仕途的道路。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佐吏,所以从戎入幕也是士人仕进的一条途径。虽然这条途径也相当狭窄,但如果有机会立军功或者受到边帅的赏识、提拔和举荐,也能很快升迁,官至高位。高适的祖父曾经两度出任边帅,他打算走这条路也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然而他在幽蓟地区的军队中待了大约两年的时间,也没有谋取到入幕的机会,“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最后他只有失望地离开幽蓟南返。
虽然没有获取官职,但是这段燕赵之地的从军生涯使高适写出了不少优秀诗篇,比较受后人推崇的有《赠别王十七管记》《塞上》《蓟门行五首》等。“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尤其是《塞上》已经出现了“边塞诗人”的萌芽。高适的这首五言古诗不仅体现出了霸气豪迈的边塞之感,而且也彰显出了盛唐时期的壮阔之情。此时的高适虽然只是一介布衣,却已经形成了大气磅礴的家国情怀。
有过军旅生涯的高适更加务实,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选择了走应“制举”入仕的道路。“制举”是天子自诏并亲自临试、用来选拔“非常之才”的一种特别的考试,与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制举一经登第一般能立即授官,而且所授官位优于进士及第者,所以制举是一条较快速的入仕之途。“耻预常科”的高适选择这种途径是顺理成章之事。开元二十三年(735),高适到长安应制举,可惜未中第。
这时高适已经三十多岁,不仅是一名大器晚成的诗人,也算是“高龄学子”了。这次落第后,高适反而开始了一轮创作生涯高峰,写下了《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河途中作》等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完善了他在五言古诗创作上面的成就,同时也更加体现出他在诗歌上大气开阔的风格。落第大约两年后,高适写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首诗奠定了高适在盛唐乃至整个唐朝诗坛上的地位。
就在高适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句后大约两年,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四十五岁左右的高适终于艰难地登上了仕途,授汴州封丘县尉。两年后,高适如愿以偿地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为掌书记,此后他开始平步青云,不到四年就升任淮南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升任谏议大夫。肃宗即位后第二年,高适讨永王后被授命参与讨安史叛军,出任彭州刺史,复又改任蜀州刺史,花甲之年又迁任剑南节度使。短短十几年间,高适从一个县尉的小官一路飞黄腾达,最终升迁为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晚年仕途一帆风顺,这并非运气使然,实际上出身于官宦家族且一心仕途的他确实有为官之才。虽然大器晚成,高适最终也基本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是唐代极为少见的官居高位的诗人之一。
新闻推荐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我们见证和经历了发生在小区里的战“疫”点滴。为了留住这份感动,3月23日,由成都市住建局、“蓉城政事”...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