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户人共同打造“花村堂屋”

四川日报 2020-02-05 06:21 大字

从彭州两个乡村社区的蜕变,看发展与治理的“辩证法”——

□本报记者 吴亚飞

最近,彭州接连传来喜报:在全国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论坛上,“彭州花村街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模式”入选全国十大案例;第七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彭州推进乡村发展与治理双擎驱动”项目获得“2019年中国民生示范工程”奖项。

荣誉来自彭州对乡村社区的深入治理。近日,记者来到这里,从两个乡村社区的变化,感受彭州发展与治理的“辩证法”。

共建共治共营花村街变了脸

花村街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关口场社区,是一条明清风格的仿古街道。曾经,这里各类产业凋敝,一度陷入治理和发展的困境中。而今,这里的居民主动出钱出力维护、装点街区环境,打造出一个“水上花村、水上茶城”。

漫步在花村街上,记者看到,这里流水蜿蜒,绿植茂密,白色墙面上还镶嵌着楹联匾额。

为何会发生如此转变?“建不建、怎么建,群众说了算。”丹景山镇相关负责人说,花村街探索出一套自上而下形成思路、配套资源,自下而上收集意见、铺开工作的“双向联动”工作法,以及“123N”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引导群众成立“共建、共治、共营”委员会。

其中,共建委员会带领群众出资出力对街道和家里的庭院进行修缮、改造;共治委员会带领群众共同管理街道的卫生环境和秩序;共营委员会带领群众开铺营业,提升街道的人气和热度。渐渐地,街区居民的获得感、价值感越来越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

在花村街,还有一座由全街道198户人共同打造的会客厅,名为“花村堂屋”。“这里环境舒适,不仅是大家平时聊天、说家常的场所,也是社区居民共商议事的阵地。”关口场社区党委书记陈开渠说。

“花村堂屋”该由谁管理?在开居民“坝坝会”商讨此事时,不少居民都报名要来“当家”。现在,花村街所有住户的名字都排在值班表上。轮到哪家值班,哪家就挂上“今天我当家”的流动红旗,负责打扫“花村堂屋”的卫生,接待游客咨询。

以治理促发展。如今,花村街不仅颜值高了,人心齐了,还引来了游客,盘活了沿街商家店铺。居民夏进东说:“不管是居家休闲还是做生意,这里都安逸得很。”

从“空壳”到“共赢”以发展带动治理

青山环绕,流水潺潺,凉亭步道……彭州市小鱼洞镇鱼凫湿地移步皆景。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河滩、高陡坡,荒草丛生。

渔江楠新型社区的建立,是鱼凫湿地“由乱到治”“由差变美”的主要原因。

在农旅融合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探索中,小鱼洞镇跳出行政区划,在渔洞、江桥、大楠三村的基础上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渔江楠新型社区,不仅解决了过去鱼凫湿地的三村产权交叉问题,还通过区域联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治,凝聚三村居民合力。

作为渔江楠新型社区的集体经济项目,规划占地800亩的湿地公园——鱼凫湿地从设计、施工到运营,都由村民一手操刀。

建设之初,“社区天天开坝坝会进行头脑风暴,又咨询业内专家,最后拿出七星鱼池、八卦田等景点的设计方案。”渔江楠新型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热情高涨,投工投劳,按市场价格估算要花400万元的前期费用,实际只用了60多万元。

虽是村民自己设计建造,但不少细节却设计考究:为方便游客,公园水池中安放石墩,取名石步子;就地取材扎起的竹筏,则是游客必游的水上项目。

为实现三村共赢,小鱼洞镇还探索出了一套系统的利益连接和分配机制:对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逐一清理核实、确认登记,将其折合为股份,按“人口股”占80%、“农龄股”占20%的比例,量化给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颁发股权证书,让农民成为股东。

以发展带动治理,农民变股民,推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相融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型社区建设。2016年,渔洞、江桥、大楠三村还是村集体资产空白的“空壳村”。但截至2019年,渔江楠新型社区集体经济资产总量90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2.9万多元,同比增加约20%。

新闻推荐

资阳市启用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系统 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本报讯(记者黄智微)1月20日,市市场监管局正式启用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系统,通过移动端就能完成对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