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解剖麻雀” 聚焦重点难点调研 精准对接市民对美好生活需求

成都日报 2019-08-03 02:41 大字

围绕群众关心的垃圾分类、油烟噪音扰民、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等问题,深入基层群众,走访小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扎实开展“行走成都·每周一巡”和“六个一”联系活动;聚焦东部新城、“两拆一增”、景观照明等重点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情况,实时掌握进度,确保城市管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为进一步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水平,推动5G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融合应用;为让更多背街小巷亮起来,开展“亮灯行动”……市城管委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把调研的过程转化为破解城管难题的过程,转化为提升城管干部执行力和落实力的过程。

全市城管系统深入基层群众“解剖麻雀”,聚焦重点难点调研,坚持对表对标,持续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勇于“啃硬骨头”,始终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力促主题教育落到实处、把握细节、体现成效。

聚焦短板

着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当前,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市城管委固废处深入分析当前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大系统尚不匹配、市民认识还不到位等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推进措施。

聚焦法规政策短板,加快推进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出台《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规范》;对标先进城市找差距,加快出台大件垃圾、农贸市场易腐垃圾减量补助和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补贴政策,会同市发改委物价部门修订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及方式,培育引进大而强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积极营造开放有利的政策环境。聚焦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不够匹配问题,持续推进前端“大分流减量”,持续实施“前分后混”专项治理,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大体系,推动形成餐厨垃圾油水渣分离减量,居民大件垃圾、农贸市场易腐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独立收集处置格局。

聚焦强化市民参与,实施社会动员行动,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学校教育,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社区自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志愿服务行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局面。

智能管护

“5G+云+AI”提升维护效率

7月31日,二环高架上,一辆道桥巡检车正在行驶,车上的摄像头实时监测路面情况,行至驷马桥匝道与主干道交会之处时,摄像头发现桥面有轻微病害的情况。于是,立即通过5G切片技术及部署于电信天翼云的AI分析能力,智能判别该病害为8类主要病害中的哪一种,并通过4K超高清视频迅速回传至市城管委道桥监管服务中心大屏。中心立即派遣维护人员进行维修,前后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

这就是目前5G技术运用于道桥维护上的场景。7月17日,市城管委道桥监管服务中心、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方,在成都市西部信息化中心签署了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还与中国电信签订了道桥病害智能识别项目合同。据悉,此次落地成都的“5G+云+AI”智能监控项目是全国5G商用的第一单,该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为成都智慧城市建设增添新兴动力。这是成都市城市管理工作深入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推动5G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水平提质增效的具体体现。

当前,成都的道路桥梁正由大规模建设逐渐转为运行维护,设施管养模式、问题发现机制、应急处置效率亟待升级。市城管委道桥监管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成都市854万平方米、134条骨干道路及233座大型城市桥梁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管理、养护维修及应急抢险保障工作。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推动道桥工作的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市城管委道桥监管服务中心在前期大量调查实验基础上,启动了二环5G+云+AI智能监控项目,实地体验5G,实地调研,三方多次碰头会确定方向和运用场景。据介绍,为了让AI能准确判断识别病害,道桥监管服务中心提供了一万多张路面病害的视频给电信和华为,建立AI识别分析模型。

现在,这个AI模型已经可以在二环高架上对主要道路的病害进行识别分类。同时,道桥监管服务中心还在继续提供图像训练AI模型的视频,以不断提升AI模型识别病害的准确性,提升道桥维护的工作效率。

“亮灯行动”

让更多背街小巷亮起来

“以前出门只能摸黑,深一脚浅一脚,很不方便。现在路灯亮了就好了!”家住金彭中路社区新生小区的李大姐说。7月23日一大早,她所在的天彭街道东湖社区给彭州市综合执法局送来了锦旗,感谢其为这条背街小巷解决了路灯照明的问题。

无独有偶。家住园丁南巷的张大爷,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城务工,由于没有路灯磕磕碰碰过多次。这一片是彭州最后的安置周转房,与他一起租住在园丁南巷的老人们,一到晚上都不敢出门,“现在好了,晚上还可以出来转转,摆摆龙门阵。”

据介绍,虽然彭州市城市主要道路路灯完好率和亮灯率已达99%以上,但仍有一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的路灯设施因老旧失修、残缺破损、电费缴纳等多种原因造成“有路无灯、有灯不亮”情况。面对这些问题,彭州市综合执法局市政所的“掌灯人”迎难而上、主动出击,通过走访小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多次现场踏勘、摸底调查,研判路灯安装条件,确定需补建、改造路灯数量,并纳入市政路灯体系。施工前,提前跟社区沟通,告知施工时间,摆放施工信息牌等,减少施工对居民和商户的影响。施工中,协调居民,为施工提供作业空间。

据了解,截至目前,城区11个社区147条背街小巷,共安装支架灯591盏,亮灯率100%,直接服务市民数量达2万余人。从利民巷等老旧小巷,到新生小区、调露小区等开放式安置小区,彭州市补建安装的路灯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正如他们坚持的那样,“让背街小巷亮起来,同享城市之光”,坚持灯与路同行,光明和安全相伴。

本报记者 李霞

新闻推荐

“新型农业”成坑农新幌子 许以高回报诱骗农民上当

各地正在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本应成为农业现代化、农民致富的好渠道。可是最近,一些人打着...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