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陶泥捏出童趣世界

四川日报 2018-10-26 06:29 大字

丰乐学校孩子们的陶艺作品。①深海鱼。

②屈原(左)。

③大象。

④小丑娃娃。本报记者吴晓铃简霞摄

彭州桂花镇丰乐学校的陶艺展厅,数百件陶艺品吸引目光:小丑娃娃吐着舌头扮鬼脸、游弋的鱼儿身上挂着珊瑚和海星……乍一看,它们的技法显然极不成熟,但作品里的童趣和捏出来的异想世界,却让人感动。这些作品,全部出自丰乐学校学生之手。拥有近500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州桂陶,在2013年随着成都市推进“非遗进校园”,成为丰乐学校的常设课程。几年来,传统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陶艺之美,也点点滴滴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本报记者吴晓铃

不一样的稚拙之美

走进丰乐学校,陶艺元素无处不在。园林区的景观,有造型各异的陶艺作品;教室外墙上,是各种图案的陶质挂盘;就连挂在树上的鸟窝,也是学生们用陶土烧成的。推开教学楼二楼陶艺展厅的大门,更是走进一个生气勃勃的童梦世界。靠墙摆放的展柜和展台上,密密麻麻全是孩子们的陶艺作品。

生活在海里的鱼是什么模样?六年级学生袁贤睿用泥块捏好鱼身,又用小泥片细心粘上鱼鳞。他还捏了珊瑚和海星挂在鱼儿身上,“因为这些是它的朋友和邻居。”如果手上只有泥条和泥片能够做什么?孩子们给出了各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回答:泥条卷起来是活灵活现的蜗牛;堆起来是正在喷发的火山;方正的泥片最后盖成了城堡;三角形的泥片被细心划线然后组装成了皇冠。

来自书本以及生活中的知识和故事,都成为孩子们创作的源泉。听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7年级的勇平捏出一个峨冠博带的屈原形象。因为喜欢狗,另一位6年级的小朋友创作了两个陶狗,其虎头虎脑的形象和成都博物馆的网红文物——汉代陶狗颇有几分神似。

孩子们还在各种校园主题陶艺活动中大展身手。丰乐学校教室外墙上,各种字体的“廉”字陶质挂件很是醒目。这是学校以陶艺为载体打造廉洁文化时孩子们的杰作。而在学校举行校园吉祥标志“乐陶陶”的设计时,孩子们则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用工笔的花鸟或者卡通形象,绘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最近几年,这些并不精致、却充满童真的作品经常亮相成都国际非遗节、彭州市艺术节等活动,频频收获好评。

打开一扇艺术之窗

彭州桂花镇,位于彭州和都江堰交界处,位置偏僻。不过,这里的桂花陶瓷,却因耙、拓、印等别具一格的制陶工艺,曾辉煌一时。丰乐学校,就位于一座至今仍在生产的龙窑附近。

乡镇学校的孩子们没有条件学钢琴、学画画,他们怎样因地制宜展开艺术培训?将作为省级非遗的桂陶陶艺引入学校,成了一次成功的实践。丰乐学校教导主任岳田琴介绍,自2013年将非遗引入校园以后,孩子们每周的美术课专门增加一节陶艺课。这节课上既可以就近到龙窑参观桂陶生产制作,也有专家讲解中国的陶瓷文化以及桂陶历史。到最后,所有学生均可以在学校的陶艺制作室上手学习,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可以在非遗传承人或老师指导下直接上拉胚机制作更加立体的器物。这种强调动手能力的艺术特长课,很快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美术老师陈丽的印象中,陶艺对孩子们的改变润物无声。“孩子们虽然大多来自农村,但是陶艺课上长期的美学熏陶,让他们的审美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陶艺课带来的改变还有很多。9年级伍至蓥同学是个性格急躁的小姑娘,在练习拉胚的时候发现心平气和才能做出成型的陶胚,性格变得沉稳了不少,“后来我做题烦躁的时候,就训练自己平静下来,没想到成绩也渐渐上去了。”陶艺之美,也早早让小姑娘规划起自己的人生,“以后只想做和艺术有关的事。”

10月8日,是五年级二班的陶艺课,42名学生在陶艺制作室玩得不亦乐乎。陈丽细心地指导学生捏制玫瑰花瓣。那朵渐渐“绽放”的花朵,就是在孩子们心底生根发芽的非遗之花。

新闻推荐

彭州丽春镇党建引领新型社区治理

本报讯(李佩蓓记者陈泳)新型社区治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怎么抓?彭州市丽春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城乡居民共享幸福生活为目标,在谭...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