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与中华文化交流密切

四川日报 2018-07-20 07:11 大字

文物为证

诗仙李白笔下,古蜀“不与秦塞通人烟”。其实,经过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学者们发现,古蜀人不但创造了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灿烂文化,也早就与外界展开了密切的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全面交流。此次展览的部分文物,便镌刻下珍贵的历史信息。

“覃父癸”铭青铜觯(西周 四川博物院馆藏 一级文物)

此次展览中的国家一级文物“覃父癸”铭青铜觯,出自彭州市竹瓦街青铜窖藏(另一件为“牧正父己”铭青铜觯,此次同时参展),成为中原文化与蜀文化交融于此地的证明。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介绍,“覃父癸”铭文刻于觯的内底,为晚商时期的家族器物。同样铭文的青铜器,曾在陕西宝鸡的出土墓葬中有发现。

《尚书·牧誓》记载,巴蜀之师参与了灭商的战争,是古蜀文明跨出四川盆地,直接参与华夏文明建设的记录。专家认为,这件铜觯应是蜀人参加武王伐纣时的战利品,或是周王颁赐的掳获物,是《尚书》记载巴蜀之师参与灭商战争的见证物。“它们表明十二桥文化时期的四川盆地与北方地区进行的交流是多方面的。蜀文化中许多重要的因素均直接吸收于北方,这种对中原先进文明的向往和吸纳贯穿着古蜀文明的始终。”

青川木牍(战国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一级文物)

随着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古蜀文明由此谢幕。这件青川木牍,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据介绍,青川木牍1980年出土于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正面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命令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这是目前发现的四川地区最早的农田水利政府文告,是大规模开发四川地区的珍贵历史见证物。

秦国灭蜀以后,在四川大力发展农业,推行了有关农业耕作和建设的相关法令。除了青川木牍所记载的推行《田律》外,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称为“天府之国”。

“蜀东工”铭青铜戈(秦青川县文管所藏一级文物)

吕不韦执掌秦国政权期间,在秦国推行了严格的国家兵工生产制度,纳入秦国版图的蜀地也开始推行。这件出土于四川青川县的青铜戈,正是这项制度在四川执行的有力证据。铜戈的内部正反两面均有铭文,正面刻铭“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宣,东工守文,丞武,工极,成都”。反面铭文为“蜀东工”。在四川,这样的“物勒工名”的兵器目前一共出土了三件,而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遗址中还有许多。这种将责任人名字刻于器物之上的严格做法,也见证了秦国的兵工制度之严格。秦国能够从战国初年的七雄之一成为战国晚期唯一的强国,并且最终完成了统一,与这个帝国中每一位勤勤恳恳的工匠,每一位认真负责的官员,都不无关系。

新闻推荐

14家游泳场所卫生抽检不合格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获悉,2018年公示的成都市游泳场所卫生监督抽检第二期结果正式公布,此次抽查,包括青羊...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