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孤本 《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差点与成都失之交臂

华西都市报 2018-07-16 05:55 大字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原本内页。

朱德题跋。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复刻本。

想了解更多蜀地宝藏,扫二维码上封面新闻。

【开栏语】

从蚕丛到鱼凫再到开明,从宝墩到三星堆再到金沙,从太阳神鸟到说唱俑再到画像砖,从蜀本到《洪武南藏》再到《水浒叶子》……蜀地钟灵毓秀,文明沉淀深厚,宝藏超凡脱俗。

7月9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新推出《蜀地宝藏》栏目,我们立足于四川文化宝库资源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通过对一件件宝藏展示,让文物说话,讲述珍贵宝藏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发掘宝藏所承载的文明和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感受宝藏带来的文化传奇。

北京,1964年夏。

川籍老革命家李一氓先生走进“中国书店”,他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见一件世界级的珍宝。

他像往常一样在书店里翻阅书籍,忽然,一本古朴的《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引起他的注意。

凭着多年与古籍打交道的经验,李一氓知道这是一本难得的珍贵本子,遂买了下来。

如今,走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恰受航轩(古籍版本陈列室),古籍的仿本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历经千年的故事。

“这部古籍,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海内孤本。它对我们研究杜甫意义重大,是草堂的‘镇馆之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研究员彭燕表示,这部《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是南宋淳熙刻本,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古籍在50多年前,差点与杜甫草堂失之交臂。

历经波折

﹃草堂先生﹄到草堂

成都与杜甫的缘分,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

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辗转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先后住了近4年,在此期间创作诗歌240多首。

此后,历代都对杜甫草堂有过修葺扩建,成为人们缅怀杜甫的胜地。

1952年,成都市政府对杜甫草堂进行了修葺整理,并正式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杜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成立,杜甫草堂的文物征集工作随即展开。

1954年,杜甫草堂派专人到全国各地搜集杜集版本、文物资料。次年,杜甫纪念馆(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成立。

在收集的文物中,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被视作“无价之宝”。

它之所以能来到杜甫草堂,背后有一位关键性的人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

李一氓,1903年出生于四川彭县(今四川成都彭州市),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诗人和书法家。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革命真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作为生于彭州的四川人,李一氓对家乡充满了热爱和眷恋之情。他一直关心杜甫草堂的发展与文物收集,并身体力行,一直为草堂留意和代购与杜诗相关的古籍版本和外文杜诗等相关文物资料。

“1964年,李一氓先生在北京的中国书店替我们‘代购\’了这个本子。当时他看到这部杜集后,非常惊喜。发现这个本子有些错乱,请人将其重新装订。1965年,这部珍贵的古籍送到了杜甫草堂。”彭燕说。

当然,如此难得可贵的古籍孤本,自然会引人侧目。

彭燕讲到,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得知此本之后,曾经找到李一氓,希望能将此本保存到北京图书馆。

作为一名四川人,又在年少时期多次流连于杜甫草堂的景色中。可以猜想,李一氓无论是对家乡的热忱,还是对这部古籍的考量,都希望它能回到风景如画的成都浣花溪畔。

李一氓获得此本后,请了当时的四川同乡和北京文化名人在上面题跋,包括朱德、陈毅、郭沫若等。

朱德在古籍上写下:“成都杜甫纪念馆得此书,可为所藏杜诗带头。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五日。”后有“朱德”印。

郭沫若题写:“草堂诗先生杜工部诗集,素所未见,殆是海内孤本,虽残卷,良可珍惜。藏之草堂,尤得其所,可谓草堂先生重归草堂矣。”

有了名人题跋,也指明了《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归处,“草堂先生”归成都杜甫草堂所有,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举世无双

﹃寸纸寸金﹄的海内孤本

多年来,文博界有着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纸一千,绢八百”。意思是,以纸为载体的文物,可以保存的年限不过一千年;而以绢为载体的文物,最多保存八百年。

这部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难能可贵。

“在李一氓先生发现这部古籍的年代,宋代刻本就已经是‘寸纸寸金\’了。到了现在,这部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彭燕说。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宋版书就是藏书家竞相搜求的宝贝了。“一页宋版,一两黄金。”这句老话曾流布坊间。为何宋版书会珍贵至此呢?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的繁盛,为书籍的广泛流传和普及创造了条件。但处于承前启后位置上的宋版书因其刻印精工和流传稀少,并呈现出独具的文献学价值。

不少藏书家认为,世界上最昂贵的书籍,并非金箔、银箔甚至镶嵌珠宝的印刷品,而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宋版书”,这种珍奇的版本几乎可以用“价值连城”形容。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珍贵之处,并不仅局限于此。这部“存书无卷首,无序目可查,不知何人所辑。书体甚奇,虽有编年,不以年次”的古籍,并不见于海内外公私目录著录。

这就意味着,它是名副其实的“海内孤本”。普天之下,仅此一本,这部古籍作为杜甫草堂的“镇馆之宝”,可谓实至名归。

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杜甫是怎样写下那些不朽的传世名篇的呢?杜甫又是怎样来到这风光旖旎的浣花溪畔的呢?在享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闲适生活时,杜甫的心境又怎样呢?

也许,在如织的人群中,只有那本摆放在古籍陈列室中静默无声的《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才能做出回答。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李靖

杜甫草堂博物馆

这些珍贵文物也不容错过

古朴典雅的建筑、清幽秀丽的园林,走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依稀窥得当年杜甫在浣花溪畔度过了怎样一番岁月。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2001年,杜甫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除了“镇馆之宝”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草堂这几样文物也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

唐碑

唐代高僧塔铭碑,出土于唐代遗址的一口水井上。碑文里有“大德行感禅师垂拱三年,终于本寺。”其中的“垂拱”为武则天在位时期的年号,从“本寺”可以推断当时成都浣花溪畔已存在寺庙,很有可能就是后来杜甫初至成都时,借居三个月的古寺。碑文还提到“江水之西,平原之上”“野鸟徘徊,行人凄怆,空余石塔,孤坟……”。说明当时寺庙已较荒凉,香火不旺,正如杜甫初到成都寓居僧寺时,在《酬高使君相赠》一诗中所描述的“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一致。

碑文“江水之西,平原之上”所描述与杜诗《卜居》所描述的“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完全吻合,为研究杜甫草堂的历史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例证。

瓦当

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作为古建筑的一个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唐代遗址出土了不少的建筑构件。例如带纹饰的六朝砖、隋代的花纹砖、唐代的素面砖、莲花纹饰的瓦当、圆陶水管和屋脊装饰物四不像兽等其他建筑构件。其中精美的建筑材料,可能来自于附近某座大型祠庙,特别是莲花纹砖和瓦当是六朝和隋唐时期寺庙最主流的建筑装饰纹样。

瓷器

唐代遗址出土器物以瓷器居多,主要为生活用器,其中以青羊宫窑和邛窑的青瓷为主,也有部分琉璃场窑的酱釉瓷器和少量的白瓷和酱黑釉瓷片,青瓷釉色多样,有青黄、米黄、灰青、灰黄等,以青黄为大宗。多数为器内施满釉,器表施半釉,器形主要为碗、盘、盏、罐、壶、器盖、钵、五足香炉、碾磨具、支钉等器物。杜甫曾在《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中赞颂过蜀地瓷器:“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实习生 李靖

新闻推荐

决战鸭子河 跨江架“天上飞”管道

连彭线输气管道被洪水冲断,影响成都7区县市30万户居民用气□本报记者李欣忆30多辆货车一字排开,昼夜不停往岸边倒砂石,...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