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定文化自信 发展天府文化 初试“互联网+文艺” 传播效益迅速放大 2017成都社区艺术周系列活动完美收官

成都日报 2017-12-24 01:33 大字

为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贯彻报告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要求,12月4日至11日,由成都市文联、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的“2017成都社区艺术周系列活动”在本市举办。本次社区艺术周系列活动由文艺志愿公益典礼、天府文艺名家讲坛和社区艺术周专场演出三大板块组成,并初试“互联网+文艺”,对活动进行网络直播,总点击量达到3638万次,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文艺志愿精神,丰富成都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成都文艺的全面发展。

紧扣中心

精心策划社区艺术周活动

本次系列活动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文艺发展的要求,也是贯彻省委、市委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以及对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的落实。社区艺术周期间,成都市文联在成都电视台大演播厅举办了“2017成都文艺志愿公益典礼暨社区艺术周启动仪式”,近200位成都文艺志愿者以及应邀从全国各地专程赶来的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共同分享关于文艺志愿服务的理解和感悟,传递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大餐。面向大众为期6天的“天府文艺名家讲坛”以徐棻、魏明伦、何应辉、朱常棣、敖昌群、何多苓为主要嘉宾。川剧、古琴、经典诵读、民乐、小提琴、民谣等精彩纷呈的6个专场分别在市内六个社区公益演出。希望通过一周的时间,集中展示成都市文艺事业繁荣景象并开启成都市文艺志愿发展的新篇章。

名家汇聚

高扬文艺志愿精神

12月4日晚上的“2017成都文艺志愿公益典礼暨社区艺术周启动仪式”,整场典礼既有展示传统文化的古筝、琵琶弹奏,也有极具现代元素的现代舞、民谣,还有代表巴蜀文化的川剧、古琴,众位艺术家以志愿者的身份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用古筝弹奏的《成都》,当古典与现代相遇,奏出了成都既历史悠久又具有现代化的都市面貌;舞蹈《中国制造》以炫酷的新兴舞蹈跳出了年轻人对中国经济腾飞的自豪之情;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在“嘈嘈如急雨”中,把人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楚汉之争中;川剧《尘埃落定》片段通过独具川味儿的腔调演绎了一对小人物经历的悲欢离合,道出了生活最本真的酸甜之感;民谣《70后》,在娓娓道来的叙事中,讲述着70后一代的青春记忆;小提琴《流浪者之歌》让观众真实体会到了音乐大家演绎世界名曲的魅力;古琴《流水》用蜀派古琴的技法奏出“上善若水”的道家思想,仿佛让人置身于一片静谧的时空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朗诵艺术家虹云朗诵的《又是春潮拍岸时》以史诗般的多重叙事,抒发了对祖国不断腾飞的自豪和对“中国梦”实现的期待,将社区艺术周启动仪式推向高潮。

典礼现场还首发了“天府文艺名家”的宣传视频,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刘朴、朱常棣、何多苓、何应辉、郭汝愚、敖昌群、徐棻、曾成伟、谢季筠、魏明伦等十人。短短两分钟的视频表达了艺术家对文艺志愿的理解,以及践行“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多维联动

打造文艺志愿品牌

成都社区艺术周系列活动,选取了三个重要的角度:一是公益典礼,希望通过仪式性典礼的形式来突出文艺志愿工作的神圣性;二是天府文艺名家讲坛,用名家讲座方式更高层次传播巴蜀文化;三是社区专场演出,让艺术名家们到基层给群众带来专业性演出。三者互相配合,多维联动,形成成都文联文艺志愿品牌。

成都文联在以往文艺志愿活动中,无论是彭州的文艺支教,还是扶贫试点的文艺扶贫,或者下基层送欢笑演出,成都文联一直致力于文艺志愿形式的多样化和规范化,而天府文艺名家讲坛可谓为成都文艺志愿品牌开拓出了一个新路径。徐棻、魏明伦、何应辉、朱常棣、敖昌群、何多苓等六位艺术家就川剧、辞赋、书法、国画、音乐、油画的程式、特点、流变、传承、创新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和对话。“进行这种理论讲座是很必要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它抓住了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核心,那就是对其体系脉络的普及和推广,不了解川剧的程式和特殊性,就很难体会川剧真正的魅力。”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川剧作家徐棻说。众多专家学者都表示,群众对这些艺术的知识性的需求是有待开发的,成都文联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为艺术家和文艺爱好者的交流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搭建了重要的桥梁。正如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所说:“当下时代,人们对于辞赋仍有着广泛的需求,虽然较为小众,但仍应该不断地去推广和发扬,我们应该持续发掘这种需求。在这样的志愿讲座中,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文体的喜爱和关注,这很令我欣慰,他们提出的用新媒体的手段推广辞赋创作,也让我得到了启发。”

作为本次社区艺术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专家讲座和专场演出相互配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广具有巴蜀特色的传统文化上探索了较好的结合点和推广路径。

扎根人民

让文艺为群众而歌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群众生活的聚居地,也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本次社区艺术周以社区为基点,选择成都六个社区,配合名家讲坛进行文艺专场演出,以点带面,以文化的熏陶务实基层文化根基,推动天府文化在群众中落地生根。

市文联根据成都的文化特色、结合各个社区不同的文化需求量身定制。无论是电子科技大学和棠湖中学的演出礼堂、金沙剧场、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山顶大礼堂、百姓汇集的东郊记忆小剧场,还是基层社区的武侯梦想剧场,成都市文联都希望以最专业的方式把最好艺术送到群众中,厚植文化土壤,培育本土情怀。各位艺术家均认为,以志愿者身份为各地人民送去欢笑、送去感动、送去滋养,是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正如“梅花奖”获得者、成都市剧协主席陈巧茹所说:“把川剧带进社区是宣传、推广川剧的一项重要措施,经过长时间演出,我发现老百姓对传统戏剧的渴望是我们以前想象不到的,川剧在群众,特别是大学生中有着广阔市场,这也更坚定了我们今后作为文艺志愿者,把更好、更具有时代色彩的川剧带到基层中去的信心。”

初试“互联网+文艺”

传播效益迅速放大

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全面推进天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精神,在中国文联“互联网+文艺”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本次成都文联社区艺术周系列活动在运用新媒体、延伸传播路径、增强互动性上做了新的尝试。运用互联网直播平台的时效性、互动性、广泛性、灵活性优势,对所有活动内容进行网络多平台的互动和直播,取得了巨大效益。每场讲座和演出直播观看人数均达到百万人次,其中著名画家何多苓讲座网络收看人数达到404万,六场演出最后一场民谣点击收看达518万。总点击量更是达到3638万次,传播范围得到扩大。本次活动多样互动方式呈现的效果,启发着成都文联在今后文艺志愿活动中进步,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更为生动有效地对艺术进行传播。下一步,成都文联将在此基础上尝试“互联网+文艺”平台,为艺术的广泛推广和艺术产品转化创造条件。

本报记者 王嘉

新闻推荐

***的教育实践 246位名优退休教师 8年接力“常青树”计划

杨闽珍(右)谭顺光余业果廖小念今年国庆大假刚过,41位名优退休教师如约赴大邑、崇州、都江堰、彭州、简阳、新津、邛崃、蒲江、金堂等地的36所中小学,以学监、导师的身份指导基层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