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苏雕像(上)—— 眉山的文化地标 眉山人共同的记忆 本报记者 张玉 文/图

眉山日报 2017-08-20 01:33 大字

三苏雕像展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中国泡菜城雕塑。

核心提示

说起屹立在我们眉山的三苏雕像,许多眉山人都会留下会心的微笑。三苏雕像建成于1992年,至今已走过了25个年头,这么多年过去了,无数的眉山人仰望过他们,而他们也在默默地见证着眉山的巨大的变化,成为了眉山人共同的记忆,也成为了眉山公认的地标之一。

三苏雕像之所以能被广大眉山人所认可,是因为三苏雕像不仅气势雄浑,更很好地展现了三苏的性格特征,苏东坡的豪放,苏辙的持重,苏洵的豁达,给人深刻的印象,其展现的昂扬的精神面貌,也一直激励着眉山人要奋发向上,努力拼搏。

故事:

一位外地母亲的三苏情缘

在详谈三苏雕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位外地母亲与三苏雕像的故事。

2000年春节刚过,29岁的彭州人陈雪琴带着刚满4个月的女儿,来眉山看望在这里工作的丈夫,当时,他们相约的见面地点就在三苏雕像。陈雪琴清晰地记得,那天虽然是初春时节,但天气依然寒冷,站在三苏雕像前,除了和丈夫“小别胜新欢”的欣喜,更多的是陌生感,因为她的丈夫是广元人,由于工作原因在眉山打拼。陈雪琴坦言,毕竟身处异乡,当时她心里对未来有太多不确定的感觉。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里是三苏父子的故乡,是大文豪苏东坡出生的地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一天,陈雪琴立在三苏雕像脚下,认真观察了许久,她默默地念起了东坡先生的诗词名言,将一份动力注入了她的心间。

后来,陈雪琴和丈夫在环湖路附近的一个小区住了下来,她在家料理家务和照看女儿。陈雪琴回忆,小区里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宝妈”,她们经常相约一起去三苏雕像附近逗孩子玩。在邻居们的帮助下,陈雪琴渐渐习惯了眉山的口音,熟悉了眉山的情况,慢慢习惯了眉山的生活。陈雪琴感慨地说,她丈夫经常出差,因为有了邻居们的照顾,她和孩子才不会觉得孤单。平日里,她习惯在傍晚时分往雕像广场散步,她对三苏雕像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浓。

然而,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2年过后,陈雪琴打算找一份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对口的工作,令她没有没想到的是短短2年时间,计算机领域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陈雪琴坐在一家公司的电脑桌前时,她感到茫然无措、内心几近崩溃,她失落地走出了那家公司,坐到了三苏雕像前的椅子上,流下了无助的泪水。就在陈雪琴痛哭流涕时,她在不经意间又被三苏雕像所吸引,尤其是经历了大风大浪后的苏东坡依然刚毅豪放的形象再次给了她无限的勇气。陈雪琴下定决心要自我成长,于是她买回书籍、最新配置的电脑,并认真规划了学习时间表。经过不到半个月的努力,当陈雪琴再次出现在那家公司,她收获的是惊奇的眼光。

2011年底,陈雪琴换了一份销售工作,她再次挑战自己,从普通文员做起,成为了销售团队长,实现了华丽蜕变。这期间,陈雪琴经常在三苏雕像前举办过募捐、路演等公益活动;她还经常带领同事们在三苏雕像附近训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每当此时,陈雪琴每一次路过三苏雕像,她都忍不住驻足仰望,她觉得三苏雕像给了她许多勇气,也见证了她的成长和变化。

时光荏苒,一晃已过了17年,陈雪琴在眉山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亲情与友情,她感谢眉山这片土壤的滋养,诗书城文化的熏陶,眉山父老乡亲的包容。多少个日月,多少个春秋,陈雪梅站在三苏雕像前,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眉山的的美好,都会忍不住感慨:“久居他乡是故乡,眉山就是我的家乡。”

新闻推荐

彭州花溪颐养乐苑

彭州花溪颐养乐苑距离成都仅60公里,颐养乐苑有个诗意的名字“花溪谷”。花溪谷三面环山、空气清新,自然气候十分宜人,是养老、养生、避暑、度假的好地方。花溪谷的14600平方米已经装修完毕约500个床...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