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人的“电影记忆”

德阳日报 2022-04-13 10:03 大字

抗战时期的戏院。资料图片

《火烧红莲寺》剧照。资料图片

戏台下拥挤的民众。资料图片

□李锐智

清朝年间,绵竹老百姓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戏曲。所以在绵竹城乡的宗祠会馆里都建有大大小小的戏台,逢年过节或是重要庆典,就要邀请戏班来表演,民众只要听到哪里在唱戏,不论远近都会赶来,直到把台下围得水泄不通。

清朝末年,西洋镜从外地传入绵竹,一个大木箱子里装着若干外国风土人情的画片,由一旁的摊主进行推拉操作,形成动画的效果,花上几文钱就可以看上一会儿,因此吸引了不少小孩甚至成人前去一探究竟,满足好奇心。

民国年间,出现了一种可以与戏曲比肩的娱乐方式,那就是电影。民国三年(1914),一朱姓牧师从外地带回幻灯机一部,在县城内放映耶稣故事和其他零星片段,这个被当时称为活动电影,尽管和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有所不同,但也有周边的一些民众前去观看。民国十八年(1929),地方人士集资从成都租赁电影机和黑白无声影片回绵竹公园内放映。第一部放映的电影是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所拍摄的剧情片《二八佳人》,电影没有声音,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戏曲中锣鼓点子和高声唱念的观众来说似乎有点不适应,但好在有字幕也能让人们了解其中的情节。

绵竹城里突然出现电影这样一个新鲜玩意儿,一张白布上照样可以演绎戏曲中的悲欢离合、才子佳人,这比戏曲更加吸引眼球而让人兴奋不已。大家互相招呼、邀约亲朋,争先一睹这个似乎有点神奇而又十分新鲜的事物。由于观者众多,放映方一连将这部影片播放了三晚。

其后又放映《义妖白蛇传》《火烧红莲寺》《关东大侠》等电影。这些电影在川剧中虽有同名剧目,观众对其中的情节也较为熟悉,但荧幕中逼真的场景、精彩的打斗却让观众身临其境一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让观众感受到喜悦与满足。电影逐渐被绵竹民众所接受,为防止学生沉迷电影,影响学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绵竹县政府还向各级学校发布了“凡六岁以下儿童不准入普通电影院”的训令。

抗战时期,绵竹出现了彩色有声电影。由于整个社会的重心都转向了抗战,电影的类型也由以往的剧情片、爱情片、剑侠片转向了抗战爱国电影,借以唤起民众的抗战爱国意识。这一时期绵竹先后成立有民智电影院、蜀西电影院、光明电影院,戏院也加入了播放电影的行列,如业余戏院、新声戏院。放映的场所由城内的城隍庙、商业场、西火神庙等地逐步扩大到一些乡镇和农村。

民国三十七年(1948),城隍庙内建成新式大戏院一座,并设有固定座位,除演出戏曲、表演文艺节目外也播放电影,绵竹民众的娱乐形式也更加丰富了。

新闻推荐

10个中就有4个! 春天的喷嚏和流涕,很可能是过敏性鼻炎

每到春天,一些细心的家长就会发现,娃娃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感冒”症状,打喷嚏、流鼻涕、揉鼻子……成都市妇儿中心医院呼吸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